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在博物馆资源丰富的浙江,除了国有博物馆,还有许多各具特色的民办博物馆。它们的办馆之路走得怎么样?记者采访了省内多家民办博物馆和相关专家。
源于一股执着劲
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省博物馆共计435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84家,非国有博物馆251家。
眼下,民办博物馆已成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走访发现,不少民办博物馆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渐具人气,少不了民间文化爱好者的那股执着劲。
在丽水景宁,晓琴畲族民间陈列馆临水而立,1300平方米的园林式仿古建筑内,集中展示了畲族服饰等藏品3万余件,年接待参观者超5万人次。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该馆接待参观者2000多人次。
“以前下乡参与民间文化普查,我发现很多做工精致的畲族旧服饰、旧家具被扔在河边,看着心疼,畲族传统工艺品要在懂它的人手中才能释放最大的价值。”晓琴畲族民间陈列馆馆长陈晓琴告诉记者,她走遍县里的村镇,筹建了这家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和提供讲解服务。
同样诞生于丽水的浙江省首家外销瓷博物馆——海归外销瓷博物馆,也是民办博物馆。馆长宋周阳一直在外经商,20多年前,他在上海工作,有幸与精美的明清外销瓷结缘,开始研究、收藏它们。
“瓷器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海归外销瓷博物馆不仅填补了浙江专题类外销瓷博物馆的空白,也弥补了丽水市在彩瓷、彩釉瓷方面藏品的欠缺。”宋周阳说,目前博物馆已有藏品近3000件。
民办博物馆促进博物馆更加融入大众生活。出于兴趣与责任,民办博物馆的收藏范围往往是国有博物馆无暇顾及的领域,因而使博物馆的藏品内容更加丰富。
馆长们的烦恼
民办博物馆越办越多,烦恼也不少。
宋周阳告诉记者,目前租赁的馆舍在建设规划方面存在缺陷,同时因场地面积狭小,制约了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
晓琴畲族民间陈列馆受条件限制,大部分木雕床椅、柜子等藏品存放在库房或露天展示。由于缺乏恒温恒湿的专业保护措施,大部分文物藏品存在受潮发霉的问题。
陈晓琴给记者算了笔账:“陈列馆投资额1200余万元,除去水、电等日常开支,仅展品存放转移、藏品整理分类、讲解人员开支等运营管理成本一年就要20多万元。”
资金缺乏是阻碍民办博物馆发展的主要难题,因此各地政府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不约而同地关注资金问题。
2022年,温州提出打造“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相继出台补助扶持政策,符合条件的民办博物馆最高拿到了300万元一次性建设补助,博物馆独立策展或组织本馆藏品赴外地展出,可拿到最高20万元的奖励性补助等。
记者采访了温州多位民办博物馆馆长,他们普遍认为,政策扶持下,还应强化服务保障。
温州维日康树贤艺术博物馆去年拿到了政府的10万元资金补助,但馆长林祯乐认为,政府还应在专业人员培养、专业团队扶持上发力,“博物馆讲解人员的要求不低,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水平。”他说。
位于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的龙溪艺术馆于2021年9月开放,馆长沈中杰从北京来到温州,联合团队开办展览,为乡村带来不少人气,去年艺术馆拿到了政府20万元资金补助。“我们更看重乡村配套设施、乡村艺术氛围的打造,这些是源源不断的人气保障。”沈中杰表示,长远来看,需要形成民办博物馆的良好生态。
规范化是新发力点
强劲的民营经济促成了浙江民办博物馆的繁盛,现在,我们需要为这些民办博物馆寻找新的发力点。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副馆长宋新新调研了上海、北京等地的非国有博物馆和美术馆,她认为这些机构的发展,和当地文化需求相辅相成。作为运营者,她希望政府部门能够细化引导和推进措施,让扶持政策多样化。“民营机构只是一个点位,没办法把老百姓的需求串起来。”宋新新说,比如在东钱湖,除了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还有宁波美术馆分馆、韩岭美术馆等。如果当地大力推广东钱湖艺术游线,博物馆的人流量也会提升。
博物馆行业的专业人士,则把目光聚焦于非国有博物馆的规范化。
省文物鉴定站站长黄斌表示:“非国有博物馆的所有者出于情怀,通过收购、拍卖、受赠等渠道获得并收藏文物,但有些藏品的文物来源难以追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国有博物馆全面报备或公布藏品信息。”
规范化可以在藏品鉴定环节发力。目前,非国有博物馆藏品鉴定多由社会相关评估机构和专家进行,体制内专家参与较少。着力培养高水平的藏品鉴定专业人才,才能为这一环节不断“输血”。
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杨新平认为,办好一个博物馆,除了资金链支撑,还需要大量专业的文博人才做后盾。
省文物局也在摸索乡村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间的转化。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非国有博物馆以公益性为主,我们希望已建成的乡村博物馆有良好的‘造血’功能,通过文创产品展售、风物特产供应、拓展教育等运营机制来实现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