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行业

在民间藏品中读懂一座城

发布时间:2023-05-19 13:46:04 | 来源:蚌埠发布客户端 | 作者:何沛 | 责任编辑:杨俊康

原标题:读懂一座城 从博物馆开始

蚌报融媒体记者何沛

每一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留下印记,这些印记会在岁月中逐渐积淀,并形成了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学底蕴。当人们要读懂一座城市时,可以从它的语言、建筑、饮食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其中,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博物馆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近年来,蚌埠涌现出的一些中小微型博物馆,扎根在城镇和村庄里。这些“小而美”的民间博物馆,既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同时也为建设当地文博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厚德民俗博物馆里寻城市印记

厚德民俗博物馆位于淮上区吴小街镇太平岗新区,面积五百平方米。因为其地理位置更加亲近居民,所以更显得朴实。

该馆划分为数个区,主要呈现农具、木工用具、量器、车辆、渔具等,馆藏物品一万多件,进门就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怀旧气息。一个又一个展柜,一件又一件藏品,历史的厚重感盈然而生。

“我从小就喜爱集邮,对收藏有着别样的感情。有时候见到一些民俗老物件被损坏,感到十分心疼,就出钱买回家。”厚德民俗博物馆馆长高继来说,十多年来,他收藏上百个门类近万种藏品,并用自己的房子开办了厚德民俗博物馆。

像蚌埠产的飞箭自行车、团结牌肥皂、天鹅牌手表、鹿牌锁、珍珠牌收音机、海鸥牌收音机,老蚌埠人一看到这些熟悉的蚌埠造品牌,思绪不自觉地飘向了遥远的年代。还有草绳机、卷烟机等一些80后、90后等见都没见过、听都没听过的代表着旧时代生产力的物件,在厚德民俗博物馆得到妥善保存。“我收了好多套卷烟机,还送了一套给蚌埠市博物馆。”高继来说,馆里每一件物件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如果我们这一代再不收藏起来,等到下一代这些东西可能就消失了。

厚德民俗博物馆,对于保护地方区域文化起到了重要意义,为珠城这座城市增光添彩。“正逢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如果有市民想感受淮河流域的民俗文化的,可以来参观,我一定做好导游讲解服务,让大家不虚此行。”高继来说。

在金色农家博物馆重温蚌埠老工业

金色农家博物馆坐落于蚌山区燕山乡蚌官路两旁,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初建于2012年,馆内展示了丰富的蚌埠老工业、淮河流域农耕民俗、蚌埠基础教育和大明碎片记忆的文物和展品。馆内各大板块紧密联系,构成了一幅交相辉映的历史画卷。

“这家博物馆由我们夫妻俩自费筹建,馆内展出藏品分农耕民俗和工业两大类。”该馆馆长张后兴介绍,农耕民俗部分分为七个展厅,分别是综合展厅、和谐农家、丝葛麻褐、朝耕暮耘、滨岸民风、五谷蕃熟、车马辐辏。每个展厅都存放着不同的原始实物,有农耕、渔具、生产工具和运输工具等,件件都是先人手工智慧的结晶,全方面展示了农村生活的衣食住行。

在这里,可以看到12匹的四轮拖拉机,1977年由蚌埠第二机床厂生产的一台机床,还有蚌埠产的“寒友牌”冰柜。除了这些大块头工业品,还有涉及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的中小型工业用品,

“近日,不少外地游客金色农家博物馆旅游参观。我们就在馆内开设了老工业展览区。”张后兴告诉记者,设立这个展览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蚌埠的老工业历史和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市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包括食品、纺织、造纸、印刷、机械、冶金、电子、化工、医药、建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蚌埠老工业中的“五大机”,即蚌埠柴油机厂、空气压缩机厂、机床厂、水泵厂和拖拉机附件厂享誉全国。可以说,蚌埠的工业占据了当时全省的重要位次。老工业展览,涉及全市范围内的130多个厂家、将近4000件藏品。

“游客们打卡完‘冥夜’和‘桑酒’,不妨来金色农家博物馆,感受蚌埠文化和历史的精髓,看蚌埠老工业的发展历程,了解淮河流域的农耕民俗。”张后兴说。

在淮河艺术馆感受艺术多元化

淮河艺术馆成立于2013年10月,面积近1100平方米,位于朝阳南路附近。馆内展线长达200多米,藏品分书画、古钱币、玉器等。

民间收藏让文化传播更加多元化,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博物馆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淮河艺术馆馆长冯峰自幼酷爱集邮,痴迷收藏古今名人字画。2013年,56岁的冯峰个人筹集资金创办了“淮河艺术馆”,免费向社会开展。

馆小收天下,心阔藏古今。淮河艺术馆内收藏了从最初的贝币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属铸币;书画作品中有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等名人画作,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淮河文化艺术风采。“40多年来,我收集整理的数百幅书画、近千枚古钱币、竹木牙雕、精美玉器等。许多收藏品曾先后在广州、深圳、洛阳、西安、海南、珠海、澳门等地和新加坡等国展出。”冯峰说。

冯峰表示,淮河艺术馆内数千件藏品虽是个人收藏,但进行展出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立足蚌埠文化,宣传中国的书画艺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间博物馆的多元化馆藏,满足更多公众的文化需求。让广大观众在这里可以钩沉历史、感受时尚、增长知识、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