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介绍

不可思议的“良渚玉简”及其“文字”

发布时间:2023-06-26 15:57:36 | 来源:中国民藏 | 作者:陈逸民 陈莺 | 责任编辑:杨俊康

【编者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群“民藏人”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不断从收藏的视角呼吁社会重视历史文化的记忆。他们不仅收集物品,更尝试深入地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故事。这些民间收藏者们已经由单纯的“收藏”转变为“研究”。他们个人的习得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观察视角。

栏目致力于记录这些民间收藏者的故事,展示他们如何通过收藏品进入文化探索的世界。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读者了解到,收藏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感悟。每一位民间收藏者都有他们独特的视角和故事,他们的探索之路也是其收藏旅程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真伪的挑战,也可能会收获考究的喜悦。但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尊重。听听这些民间收藏者的声音,感受他们的热情,也希望这个栏目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对中国民间收藏业态的关注。同时,我们也郑重提醒,栏目文章仅作为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内容呈现,藏品真赝请读者自辨。


不可思议的“良渚玉简”及其“文字”


陈逸民 陈莺


我们曾经介绍了一个良渚文化的会意字“册”。这个字在良渚时期的产生,应该是已经出现了用以记载史实的长短不一的玉简,它被绳子綑绑而串起来,从象形到会意成为表达某个语言的专用符号“册”字。巧合的是,在民间藏家手中,发现了长短略有差异的玉简,它们上面镌刻着良渚文化的文字,如图8-23至8-25所示。也许有些读者会认为这并非是良渚时期的遗物,但是,只要不带偏见,从这些文字的镌刻工艺和拍下的照片,完全可以看出这是良渚时期雕刻工艺的痕迹,在照片下,这些原本凹下的字痕,变得如凸起的浮雕字迹,这种变化是原始工艺特有的痕迹,掌握这个痕迹,对于判断早期工艺的轨迹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编者注:关于良渚文化到底有没有文字,考古界存在争议,目前多称“良渚刻符”。)


image.png

8-23


image.png

8-24


image.png

8-25



这里的三张图,只是两根玉简的照片,其中一根玉简只有一面有字,另一根玉简为两面刻字。


图8-23是一面有字一面空白的玉简。上面的良渚文字共有20个,我们在照片中,把玉简放在中间,分别对应玉简两边的文字,一边10个,把每个字和排在玉简上的字一一对应,便于观察。仔细研究这20个文字,它们的字形结构和图8-9、图8-10和图8-11几件玉镯上的文字十分类似,应当是良渚文化同一时期的文字,其中有完全相同的同一个字,也有类似的笔划和字形;而在短短的20字中,居然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字,这就是左排第二个字和右排第三个字,而图8-19的束腰镯中,其由左往右的第四个字,和图8-23这件玉简上的字完全相同,可见这个字在良渚文化先民中的重要性。


image.png

8-9


image.png

8-10


image.png

8-11


image.png

8-19


image.png

8-23



这个字我们把它释读为“羿”字,甲骨文中没有原始的羿字,而在金文中才出现,《说文解字》说它“从弓开声”,那是其字形为“𦐒”的异体字。而良渚文化的这个“羿”字,从羽从子,应该是最原始的“羿”字,意为一个善于用羽毛制作箭的男子;或者说是一个会羽升飞天的男子,这样的会意字,和后羿射日和飞天神话有关,而后羿相传又是有穷氏的酋长,这个“羿”在玉简中出现两次,当是记载了一个重要的史实。我们能否借助这件玉简中的文字,“用神话来阐述历史”呢?[1]或者有更多的历史研究价值等待世人的挖掘。


image.png

8-24


image.png

8-25


图8-24和图8-25是一件玉简的两面,每面各有15个字,都是左边为8个字,右边为7个字。


[1]谭佳:《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第一版,P210



(图文由作者提供,转载过程中有部分文字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