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热点

小河沿文化原始陶器

发布时间:2023-09-20 13:53:48 | 来源:中国网 · 中国民藏 | 作者:陈逸民 陈莺 宁蔓 | 责任编辑:杨俊康

【编者按】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收藏者们已经由单纯的“收藏”转变为“研究”。他们个人的习得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观察视角。本栏目致力于记录这些民间收藏者的故事,展示他们如何通过收藏品进入文化探索的世界。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读者了解到,收藏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感悟。希望这个栏目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对中国民间收藏业态的关注。同时,我们也郑重提醒,栏目文章仅作为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内容呈现,藏品真赝请读者自辨。

小河沿文化原始陶器

陈逸民 陈莺 宁蔓

小河沿文化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一种史前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赤峰市敖汉旗小河沿乡白斯朗营子南台地遗址而命名。

小河沿文化以老哈河流域为分布中心,其年代晚于红山文化而早于夏家店文化,是东北地区继红山文化后的一个重要文化,文化内涵具有过渡性质,但却有着自身的特点,它与红山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错综复杂、若断若续关系的一个衔结点。小河沿文化的陶器的陶质以夹砂褐陶为主,其次是泥质红陶,也有一些砂质与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陶器的制作方法有手制和慢轮修整等工艺。

小河沿文化的陶器,在器型的创作上,继承了红山文化动物和人形器的制作,出土了许多动物形象的器物,如鸟形陶壶、龟形陶器、刺猬形陶器等等。这些陶器形象生动,是原始造型艺术对自然形态的最好描绘。有趣的是,把小河沿文化的鸟形器和图良渚文化的鸟形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两者的造型几乎完全一致。壶口都被塑造成大张的鸟嘴,鸟的躯体混圆,除了纹饰和壶把不同外,都将嗷嗷待哺、形肖神似的雏鸟描绘得活龙活现,表现出远古先民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概括能力,以及对生命的诞生和哺育的渴望。这种相隔数千公里的类似,究竟是先民们灵感的原创造还是传播的效果,值得人类学家的思索。

小河沿文化陶器无论在工艺、器型和纹饰上都可以看到红山文化的传承,但比红山文化陶器更为进步的是,小河沿文化一些陶器的外壁上,出现了刻画符号,如是一件小河沿文化的筒形罐,其出土于大南沟墓地,罐上有成组的刻画符号,以“卍”符号为主,这类符号也见于小河沿文化的彩陶和刻划纹陶壶上,应该是当时一种重要的标识,与之相配的其他符号也分布有序,应该是有固定涵义的刻画。这种刻画符号也和良渚时期的刻画符号南北呼应,也是一种文字的雏形。

小河沿文化的彩陶发现不多,但从器型和纹饰上看,明显和红山文化有着传承关系。对应的彩陶罐,在肩部用黑彩绘出对称的相隔的几何图案,而图案中间则画出似羊似鹿的动物小精灵。这类彩陶堪称史前绘画的杰作。

更为令人称道的小河沿文化陶人形壶。这是一件表面涂泥抹光的红褐色的细砂陶,局部因烧制不均有黑斑块。敞口,圆唇,在腹下部装对称桥状耳,平底。壶领内折,呈倒三角形,在面上刻划堆塑出五官,表现出眉清目秀的面容和神态安祥的表情。胸部堆塑平行对称的女性双乳,腹部鼓凸,臀部外耸,是个典型的女性孕妇形象。这样的人形陶器特别是孕妇塑像,是涉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新石器时期各类文化陶塑艺术的共同母题,艺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人类自身的繁衍,把女性特别是孕妇作为早期人类艺术最为关注的对象,是一个世界性的共同命题。

小河沿文化的陶器,在绝对年代上,和良渚文化相当,其文明程度也和良渚文化相当。

作者:陈逸民 陈莺 宁蔓

编辑:杨俊康

统筹:庄洪海

校对:杨一平 曾爱兵

审核: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