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收藏者们已经由单纯的“收藏”转变为“研究”。他们个人的习得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观察视角。本栏目致力于记录这些民间收藏者的故事,展示他们如何通过收藏品进入文化探索的世界。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读者了解到,收藏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感悟。希望这个栏目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对中国民间收藏业态的关注。同时,我们也郑重提醒,栏目文章仅作为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内容呈现,藏品真赝请读者自辨。
大元彩瓷的辉煌
——论元朝枢府、内府等款“戗金五色花”瓷器的工艺与文化现象
作者:赵根山
元蒙入主中原后,景德镇属饶州府浮梁县,并在该县设有元政府“浮梁瓷局”,对生产“官瓷”、对外贸易瓷、民用瓷作坊进行有效管理,形成了我国较大规模性的制瓷生产中心,开创了有史以来,由官府督管的瓷业方式,大大促进了镇瓷业的扩充与有序发展。
景德镇一带的窑业所生产的瓷器中,较重要的一部份是“枢府、内府”瓷。枢府受命为皇家、宫廷、官府代办的彩瓷器,质量精工、器型丰富,品种多样的彩瓷绚丽非凡,具有典型的时代性与代表性。
一、元代官瓷与三色五彩器
(一)枢府与卵白釉瓷的由来
“枢府”一词起源于唐朝代宗永泰时期,后唐为“枢密院”。元王朝袭用旧制,其“枢密院”是中央政府中极为重要的主管军事要务的官府机构。《元史》载“枢密院,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凡宫禁宿卫、边庭军翼、征讨戊守、简阅差遣、举功转官、节制调度、无不由之”。枢府瓷上的“枢府”铭文是元代中央军政机关“枢密院”的简称。带有“枢府”款铭的瓷器是元代枢密院在景德镇湖田窑等定烧的官家用瓷。枢府瓷中较普遍的品种有:印花的白釉瓷,也有堆、刻、划花的白瓷,称为“枢府釉”瓷,或是“卵白釉”瓷。器型比较丰富,纹饰亦很规整,胎质精细,釉色白润透点青,犹如鹅蛋色或是鸭蛋青色,故而,称之为“卵白釉”。该词最早出泛于1963年第一期《文物》刊载孙赢洲先生的《元卵白釉印花云龙纹盘》一文。孙先生对故宫收藏的一件元代印有“太禧”铭文的印花云龙纹盘进行细致的研究后,觉得称之为“枢府窑”瓷欠妥,于是根据个人对釉面特征的感觉,称其为卵白釉瓷。也有些古瓷学者将其釉色称为“粉青”、“月下白”釉。“中国瓷器之颜色,从来无定名,现在所有瓷器颜色之名称,多出自肆商之口,随意呼唤,既未经专家之决定,复无专书记载,多年以来只凭口传,遂致以讹传讹者有之,毫无意义者有之。”(《古董辩疑》,赵汝珍著)。由于世俗称谓习惯,现代不少古陶瓷专著、词典中沿用了孙赢洲先生的观点,视“枢府釉”瓷为“卵白釉”瓷。时至今日,卵白釉瓷被后人误化,成为了“枢府”瓷的代名词,谈到枢府瓷,古玩界与文博界只认识卵白釉瓷了,凡是卵白釉瓷,也叫成了“枢府”瓷,这确实有些含混不清。其实,枢府瓷是广义官瓷之泛称与代表,涉及的彩瓷类别,真是五彩纷繁,是大元瓷文化、实用艺术品的缩影与象征。
●枢府瓷戗金五色花图例如下:
卵白釉三足炉
卵白釉壶型水注
笔者认为,“卵白釉”瓷只是枢府瓷中一种较多见,而且普遍的单色透明白釉瓷;其釉是从宋景德镇窑影青釉(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为元代首创的高温釉。“影青”语,出清代《竹园陶说》:“近年出土之器甚多,有一种碗、碟,质薄而色白,微似定,市肆人呼为影青,以其釉色微带青色也。”
●枢府瓷戗金五色花图例如下:
卵白釉鸳鸯型水注
黄釉高足碗
黄釉高足碗(款识)
据考古发掘及民藏情况来看,枢府瓷是丰富多彩的,并非只是一种“卵白釉”瓷。枢府瓷的考订,严格来讲应指那些精美而带有“枢府”款,以及虽无铭款,但胎釉制作工艺特征与枢府瓷相类同的瓷器。这些瓷器工艺的精美性是“枢府”权力与等级的象征。比如带有“太禧”铭文,由枢府窑烧造的瓷器是元代专掌祭祀“太禧宗礼院”的简称,是为宫廷祭祀定烧的礼器;带有“东卫”铭款的枢府窑烧制的瓷器,是为“隆镇卫都指挥司(使)”定制的;带有“御赐”、“宫廷贡品”、“赏赐”、“王”、“白王”、“玉”、“雅汗”、“德星”、“金玉满堂.富贵长命”、“福禄”、“国用”、“内府”等铭款的器物,均是由枢府命浮梁瓷局下景德镇官监之湖田窑、珠山窑、落马桥窑、刘家坞窑等生产,只有“御之物不在禁限”。故此,这些窑被后称之为“枢府窑”。落有枢府与内府款的多种彩瓷,已成为元上层官家瓷的代表。
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御使台,为中央政权中最重要的三大机构。可见,枢府及所选定的窑口之地位,就十分显赫!
(二)枢府窑与御土窑
“枢府窑”之名出自清代嘉庆年蓝浦所著《景德镇陶录》一书,其卷五“景德镇历代窑考”记载:“枢府窑,元之进御器,民所供烧者。有命则陶,工必细白、埴腻、质尚薄。式多小足印花,亦有戗金、五色花者。其大足器则莹素。又有高足盌,薄唇弄弦等碟、马蹄盘、耍角盂等各式,器作枢府字号。当时民亦仿造。然所供者,俱千中选十,百里挑一,非民器可逮。”该段文献说明“元之进御器,民所供烧者……”是“千中选十,百里挑一”,“工必细白、埴腻”的印花白瓷与非常特别高贵的“戗金.五色花”瓷器。
●枢府瓷戗金五色花图例如下:
卵白釉海水飞马纹盘
天蓝釉地海水飞鹿八宝纹纹盘
枢府,作为元中央政府中重要军事机构“枢密院”,掌百万大军,所需生活用器:碗、盏、瓶、罐、壶、盘等数量极大。可想而知,那时为其生产服务的窑口是难以数计。枢府瓷除大量军需外,还作为贸易瓷出口。所以,生活用品流传后世也较多,并有不少器物带有“枢府”款,影响较广。青蓝浦根据个人的认识,将景德镇生产枢府瓷之窑称谓“枢府窑”是合乎实情的。笔者认为,“枢府”窑是元时为军需服务的窑口之泛称。元中后期,浮梁瓷局被撤销,才出现了“御土窑”之称。所以,元朝孔齐在《静斋至正直记》卷四曰:浮梁瓷局撤销后,元政府在景德镇设置“御土窑”,主要是为宫廷服务。御土窑虽然不是常年生产,而是“每岁差官烧造以贡”,“烧罢即封”,但其存在的时间较长,产品相对丰富、工艺精湛。
明初洪武年间曹昭所著《格古要论》载:“古饶器,出今江西饶州府浮梁县。御土窑者,体薄而润最好,有素折腰样。毛口者体虽薄(一作厚),色白且润尤佳,其价低于定器。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高。新烧大足素者欠润,有青色及五色花者,且俗甚。今烧此器,好者色白如莹,最好。又有青黑戗金者,多酒壶酒盏,甚可爱。”尽管此说中有个人偏见,但已说明枢府瓷是丰富多彩的“青色及五色花(五彩)”噐;另外,曹昭也指出:“今烧此噐﹙注,指洪武),好者色白茹莹,最好…”,強调了御土窑在洪武时仍在烧造五彩瓷产品,“色白茹莹,最好”。
首先提出饶州(景德镇)御土窑,曾烧造“青色及五色花”瓷的人是明代的曹昭。那么,“青色”即今所泛指用“氧化钴”靑料所制的青花、青蓝彩等瓷类;“五色花”即泛指多品种的五彩瓷噐。其中,无疑包括了青花五彩瓷…等。
(三)卵白釉瓷的产生与元蒙尚白
蒙古民族“尚白”的民族理念,催生了那个时代以白为主流、以“枢府”瓷为代表的白瓷文化。元蒙统治中国后,“国俗尚白,以白为吉”(元·陶宗议《辍耕录》卷一)。皇帝享用的是白琉璃龙床,重大节日举国皆白,宫廷生活中白袍服、白仪仗帷幕、白旌旗……随之而来白狼旗、白双虎、白云龙、白马、白螭、白泽旗、白甲等等神奇标识也流行起来。在元蒙尚白传统意识的影响下,中华几千年陶瓷文化领域里,特别是宋以来重视、尊崇玄秘高古的“青色”的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促成了景德镇制瓷业从传统影青白瓷型,向相对较白的白瓷型飞跃发展的时代。景德镇“枢府窑”生产的卵白釉瓷也成了元蒙时代国瓷之普遍标准。
●枢府瓷戗金五色花图例如下:
卵白釉鱼藻纹盘
红地人物纹大罐
笔者认为:“枢府”卵白釉瓷是元代彩瓷的基础,犹如一张可绘最美丽图画的白纸。卵白釉瓷虽有严格的用途区分、质量之别,但均适用于元蒙时代不同等级人的要求,是一种普遍的大宗产品。《元史·祭祀》记载:“元之五礼,皆以国俗行之,惟祭祀稍稽古”,“元兴塑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从元史中知道,元蒙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求,礼、祭也是尊从“国俗”的,强调祭礼不必完全依照古训“稍稽古”(言下之意即可以创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祭祀礼器的型式、色彩、纹饰、内容等,打破了以往传统中的固有习俗,而将礼祭器五彩化了。“戗金五色花”与“釉有三色”的瓷艺作品,在枢府窑应运而生,出现了多元性的民族礼祭文化色彩。但是,官府明确规定,“釉有三色”的器物庶民不能仿制使用,“冒之者罚”。明代的礼仪制度基本上承袭元代。《大明会典》对祭祀用瓷及颜色更明确的规定:“洪武二年定,祭器皆用瓷。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造解。”这些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元明时,礼祭用瓷的文化现象,是极丰富多彩的!
二、元青花瓷生产的历史背景与内涵
元青花誉满全球,但非元统治者的最爱。戗金五色花与卵白釉青花加戗金银花瓷等,才是适应宫廷气派的实用观赏器。
元蒙统治中国后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帝国,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其所统治的种族,非常复杂,可概括为三种:一、蒙古人,这是创立帝国的主人。二、色目人,这是当时蒙古征服西域诸地降来之人,亦可说是西域人。三、汉人,这其中又可小别为二:第一,辽金所统治的旧族,元代叫做汉人;第二,宋朝统治的汉人,元代叫做南人,汉人、南人之别,以宋、金疆域为断。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三大部分彼此之间的界限极为严格,其待遇非常不平等。蒙古人当然被视为最高级,色目人次之,汉人又次之,南人的地位最下。“元制”百官皆蒙古人为长,汉人、南人很少居主要地位。“一代之制,未有汉人、南人为正官者。”(周谷城著《中国通史》)。到了元代后期,由于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江淮兵起,反抗残酷的元蒙统治。为了收买人心,至正十三年(公元l353年)顺帝“始诏南人有才学者,依世祖旧制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皆用之”。(参看周谷城著《中国通史》“第六章”)。元代后期,由于汉人中有才学的官人参政.瓷文化现象也有所改变,在瓷器上出现了更多的汉人喜闻乐见的历史人物故事图、民俗故事图、隐意性花鸟类艺术品,这从多种多样元青花作品中可见一斑。
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青”属木,乃指东方,泛指天长地久与永恒。“青”是广义的,早在商周就有“苍壁礼天”之说,也体现在中国几千年青瓷文化上。如唐宋时期的越窑秘色瓷,五代柴窑,宋代官窑、汝窑、龙泉窑多追求青色、天青色,天青色被赋予至高无上而神秘的内涵。古代奥斯曼人通常将中国青花称为“法富尔”或“法富里”(FAGFUR、FACFUN),意即”中国皇帝”,天的象征。
笔者认为,元代青花瓷高质量的突现,其主要因素:(1)可以看成是元代汉民族追求“春来草自青”的向往,正如南宋志士文天祥的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典型的体现了这种精抻。(2)在忽必烈时期放弃改农为牧,改变掠夺杀戮政策,制止破坏生产,实行汉化政策,发展农业,重视手工业和商业,鼓励扶持海外贸易。设立的船舶司管辖海外贸易,出口瓷器、丝绸、茶叶和其他手工业品等。当时经海道和元朝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多达20余个,其中有东南亚、西亚和南非诸国。同时也进口国外优质钴料作为绘制青花瓷的原料,由于国内外的较大需求,促成了元青花瓷生产的发展。当时中东、西亚地区的民族喜爱满画的青花瓷,“恐惧空白”(HORROR.VACUI)的纯白瓷,迎得了市场。(参看史树青、许明编著的《中国元瓷》“土耳其托普卡帕官博物馆所藏中国瓷器。”AYSEERDCDU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11月版)。(3)汉族人民尚用青色来拜天、用红色来祭日,用白色来祭月,用黄色来祭地,并用这种方式来祭拜祖宗、以及历代名将英烈…已成为中国古代礼仪的一种特殊形式。可想而知,元代所出现的青花瓷、红釉瓷等,应是汉文化的一种体现,有着深刻的历史人文内涵。
纵观现存的枢府瓷、内府款器等,青花瓷完整作品较少,大量的是蒙古人尚白的“卵白釉”瓷、与为上层服务的三色五彩加金器等。这充分证实了单色的、精美的元青花并非是“蓝色蒙古人”皇权的象征。枢府窑虽生产青花瓷,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汉民族以及出口贸易需求服务的,并成为世人青睐的大宗商品,享誉天下。这种成熟的高温釉下彩青花瓷的出现,流向极广,存世量较多,数百年生产经久不衰,影响深远,是中国瓷业中,永久之辉煌。
●枢府瓷戗金五色花图例如下:
蓝釉地龙纹水池口瓶
黑釉地瑞兽纹兽耳罐
三、元瓷的色彩纹饰与等级
(一)色彩纹饰与等级性
在封建等级制度最为严格的元朝,即使是生活用具也等级森严。《元史》记载:职官“器皿(应该包括酒具、茶具、饮食具等)除煅造龙凤纹不得使用外,一品至三品许用金玉”。据有关报道,一些高档精美的卵白釉瓷上也印有“金”或“玉”字,笔者推想这不可能是私人姓氏定制的名款物,联系《元史》:“一品至三品许用金玉”,就不难看出极有可能是御用赏赐“一品至三品”官瓷的代名之物。帝王的赏赐之物,即使是泥土也可以变成“金玉”了。
另外,《元史》还记载:元延仁宗时(公元1314年)“制定的服色等第……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见当怯薛诸色人等亦不禁限,唯不许服龙凤文,龙谓五爪二角者”。后“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春正月丁亥禁服麒麟、鸾风、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赭黄等服”。瓷器上所反映的纹饰也无例外。龙和凤是皇帝和皇后的象征,纹饰等级最高。龙凤从人类最早对图腾的崇拜起.便被国人神化,誉为祥瑞。龙凤是中华民族肇始的化身。考古学家告诉我们,龙凤并不同时降临人间。论年龄,龙比凤长,早在五千年前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已开始塑造龙的形象,把龙塑为心中的神;凤是殷商人崇拜的对象,距今已三千多年,比龙要年轻两千多岁。也许正是这个缘故,龙象征男性,凤代表女性。古往今来,春节龙灯之戏,端午龙舟竞渡,充分展示了人们对龙的敬仰和崇尚。最终,龙演化为常用的装饰题材,普遍出现于文学、书法、绘画、雕刻、刺绣、青铜、陶瓷上。以龙为装饰,可分为两个阶段:战国至唐,采用堆贴、捏塑、合模法制作立体形象的龙。唐以后,开始作龙的平面纹样,也称龙纹,采用刻画、模印、绘画等装饰于器物的主要部位。唐、五代至宋代,多见龙为三趾或三爪、四爪形态,在越窑、定窑刻花印花瓷上就已存在。传说:龙“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许慎《说文解字》)。因此龙常与云纹、火纹、海波纹衬托配合,以示其登天潜渊之特性。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自始御用器物上充满着龙的形象。
从《元史》中我们知道,元代仁宗时(公元1314年)明确了“龙谓五爪二角者”,为帝王所用。那么,1314年以前元代帝王、宫廷所用的三爪、四爪龙纹,是沿续了唐宋以来龙饰的传统,仍是王权的象征。元代中后期至明清时,五爪龙成为帝王的专用纹饰。其他如灵芝、白兔、鸾凤、麒麟(瑞兽)、白鹿…等纹饰,也被元代宫廷视为皇亲国戚、高官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在枢府瓷、内府瓷中极为特殊尊贵的应推戗金、贴金、描金的五彩瓷器,这已成为官格瓷之时代典范。《元典章》卷五十八《造作·杂造·瓷器上不用金》记载: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四月二十日,御史台承奉尚书省答付:“钦奉圣旨,节该今后诸人,但系瓷器上并不得用描金生活,教省里遍行榜文禁断者。钦此。”元代宫钦明令禁用金彩装饰瓷器,但“枢府”款瓷、“内府”款等彩瓷中确有不少用金彩装饰,工艺考究、色彩绚丽、精美无比的多种彩器,这类加金器的产生,推断上限应在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及元成宗铁穆耳继位(公元1271年一1307年)这段国力极为强盛时期,就已产生了;并延续到“至正年”末期,肯定是为皇家、高等官府﹝即省以上,高官﹚烧制的,否则谁敢违反宫钦禁令呢?
●枢府瓷戗金五色花图例如下:
卵白釉龙纹瓶
卵白釉天师福绿寿图瓶
(二)枢府、内府瓷加金五色花器的性质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人主中原而建立的大一统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由于地域界限被冲破,各民族文化在接触中相互补充吸收,出现了多元文化相辉映的时代特色。十三世纪初叶,横扫欧亚的太祖成吉思汗曾给后代一条敕令,给予各种宗教以平等待遇。早在1219年,当成吉思汗还在率军西征时,就遣使臣宣召全真道丘处机为他统一天下献策。但实际上(公元1206-1368年)整个元代一直以喇嘛教为帝师,西藏密教受到特别尊重。每位皇帝登基前,必须先就帝师受戒,然后才登基。可见密教的地位之高。
元朝蒙古人主中原后,世祖忽必烈把成吉思汗所奠定的尊道崇佛政策作了全面发展。请密教八思巴作为帝师,同时下诏增封全真道崇奉的诸神仙人物王玄甫为东华紫府少阳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皆赐“真君”之号,并对王重阳的七大弟子丘处机等均封为“真人”,随之而来,道教八仙文化与图饰在元早期更为流行。
元真元年(公元1295年),元成宗铁穆耳登基,他对江南天师道特别重视。他加封张道陵为“三天扶教铺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惟授其后裔张兴材为正一教主、广道真人”,统领道教。元代有些卵白釉枢府瓷带有“真”字、“福真”、“福寿”、“福禄”、“德星”等字号款的器物,以及戗金五色花器中,出现的“仙道图”、“八仙图”、“杂宝图”、“暗八仙图”等,与中国道文化的内涵有关,很可能是专为元蒙上层求道、或是为道家特制的用器。因之前封西藏佛教(喇嘛教)领袖八思巴为“帝师”,有些枢府瓷戗金五色花器上明显带有喇嘛教色彩,并有戗金梵文“
景德镇考古中,发现湖田窑、刘家坞曾出土了枢府白瓷与蓝釉残器上的金装饰;1982年安徽歙县,元代窖藏也出土过卵白釉戗金瓷器;1992年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元代窖藏也出土了卵自釉堆画戗金五色花高足杯;湖北省襄樊市,一建筑工地也出土了卵白釉堆画戗金五色花高足杯残件;上海博物馆1999年11月也从香港收回近六件元代卵白釉堆画戗金五色花小件瓷器。其中碗、盘内开光中绘有一个戗金梵文“
●戗金五色花图例如下:
黑地刻划五彩描金象耳瓶
有学者认为,枢府款“堆花五彩戗金瓷,是元代景德镇生产的专供皇家御用的高档瓷器”:可见枢府瓷地位之高!但令人费解的是,诸如此类“枢府窑”堆花五彩戗金瓷器,具是景德镇生产的,为何在镇的考古发掘中至今未见报道,也未找到窑址,包括被认为是“枢府窑”窑址的湖田窑、刘家坞窑等,也未见其踪影,只寻找到卵白釉瓷与蓝釉瓷上加金饰的残件。1988年5月,景德镇市铺设地下电缆,在风景路(明清御窑厂故址北端、现称珠山遗址)发现一批造型奇特的瓷器残片,其中有蓝釉地加金、孔雀绿地加金;还有双角五爪龙纹的罐、围棋盒、辟水砚等等残器。景德镇考古专家刘新园认为元蒙诸帝中只有文宗有国学雅兴,将出土器物判定为元代文宗时期(公元1328年一1332年)的官窑残件,并认定珠山遗址曾是为元蒙皇帝烧造宫廷用瓷之地。
那么,珠山很可能是元孔齐与明曹昭所指的御土窑所在。但珠山出土的加金饰残器,并非是明清以来文献中提到的“戗金.五色花”瓷器;只是多种单色底釉的加金器。更高档、更华丽的“戗金.五色花”皇家用瓷,又在景德鎮何方窑秘密烧制的呢?“上海博物馆”从香港重金收回的此类器又出自什么窑?前几年“瀚海”所拍的一只戗金.五色花碗,竞拍出了7仟4佰多万元的天价,她又出自何方?可能还是谜,另有隐情矣!
“戗金五色花”枢府、内府瓷比单色地加金器工艺更复杂、更华贵,带有多种文化的礼仪性质。从礼器的造型、纹饰,以及敷彩中,可以明白地看到当时上层社会的喜爱与宗教信仰。元代的祭祀礼仪在某些方面也尊从了宋以来“用陶匏”祭祀,礼器大件小件均有,五色俱全,精美绝伦。器型有觚、爵、尊、鼎、炉、瓶、罐、洗、盘、碗、壶等,多有秦汉、唐宋以来礼器的风度,又有关外民族审美的特征。所谓祭祀礼器,是礼器供生人用者,以应典礼所需。《礼记·檀弓》载:“曾子曰:夫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然而祭器又与日常用器有别,《礼记·郊特性》:“宗庙之气,可用也,而不可便其所利也。所以交于神明者,不可以同于所安乐之义也。”另《元史·祭礼五》“武成王”条记:“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礼,每岁春秋仲月上戊,以羊一、豕一、牺尊、象尊、笾、豆、俎、爵,枢密院遣官,行三献礼。”可见,毎年用的祭祀礼噐瓷是相当之多!
武成王庙始于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首先发现的武庙。《新唐书·礼乐五》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尊姜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这武庙十哲是: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齐国的司马穰苴,战国时代的吴起,燕国的乐毅、秦国的白起,西汉的张良、韩信,蜀汉的诸葛亮,唐的李靖、李绩,而以太公望为武庙主祀。”《宋史》卷105《礼志八》: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庙从祀凡七十二将”于是释奠日,以张良配殿上。金代尊唐旧制,但降低管仲和韩信的地位,剔除王猛和慕容恪等。元代武庙从祀规模大减员,很多人都被剔除,只以孙武子、张良等十人从祀。明清时,武帝庙改为供奉关羽,不祭祀吕尚等。元蒙时代枢府对历代的名将、英烈的礼仪祭祀,主要是由归附元朝的汉朝儒臣以“三献礼”的祭祀方式来进行的。这种“三献礼”是中国古代传统祭祀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因为祭祀文化的根蒂性进一步促成了历史人物故事图在瓷器装饰上的发生与发展,可以看成是本土宗教文化的延伸。中华博大包容的传统历史文化现象,以其强有力的生命力,在元代瓷噐上以多种多样的历史人物故事图与民俗故事图鲜明地表露出来。到了明代,瓷器上历史人物故事图骤然减少了,清代历史人物故事图、民俗故事图又大量出现在瓷器上,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元蒙上层社会,除重大活动中“尚白”外,日常生活中赤、橙、黄、绿、青、蓝、紫色,也无疑是他们精神向往中十分美丽悦目的色彩。蒙古族长期在广袤无垠、碧绿如茵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色彩与生俱来伴随着他们。虽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对色彩的崇尚与喜爱不一样,但色彩始终是人类精神和视觉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元代画塑记》中记载:画皇帝皇妃多用回青、胭脂、石绿、石青、白色、金彩、赭黄等,五色俱全,其中不少的矿物颜色是从国外进口来的。用这样的色料甚至金彩绘制帝王、皇妃像及修缮庙宇、寺院,可以想像是多么的华丽灿烂,也深刻地反映了元蒙上层社会对五颜六色的强烈需求。由于封建专制的需要,色彩已被等级化了:如金色、银色、赭黄色,甚至白色等,都被作为宫廷、皇室、官府的象征;这从宫廷画像,瓷艺作品,百官不同色彩不同图案的朝服中都明显地反映出来,也证实了使用金饰、银彩、“釉有三色”“五彩”、“戗金.五色花”等物品的等级性,是元蒙上层社会与“神权”享有的特权,并非是简单尚白。
●内府瓷戗金五色花图例如下:
红地龙纹天球瓶
红地瑞兽纹壶
四、元代戗金五色花与青花瓷的浮沉
1.朱元璋灭了元政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大明朝于南京,年号洪武。元帝从元“大都”逃往漠北草原。洪武三年,明军又北伐,元帝妥欢帖睦尓跑到应昌不久即死。但元朝的残余势力以及文化现象并未根除。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政权,朱元璋实行的是“严猛之治”,其中元瓷文化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压,加之战后百废待兴、经济吃紧,受到破坏的瓷业处于恢复、调整阶段,元代的青花、青花五彩、釉里红、珐华彩、戗金五色花等华贵瓷艺品种等,悄然一时消退萎缩了,被掩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后人们知之甚少。随之而来的是洪武朝瓷业的“保守”,进口钴蓝等原料的缺失,所制青花灰暗、红釉不正、白釉泛灰、釉面粗糙、胎质泛黄、题材较少、画工不精等等,瓷业整体出现了萧条衰退现象。综观国内外现存的洪武瓷器,比较元代显得逊色。直到明代永、宣时期,整体瓷业才振兴起来,至此,明代官窑瓷艺又进人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民国二十五年江思清著《景德镇瓷业史》中谈到元代景德镇窑除烧制白瓷外,还有“元青花、堆边五色花,为五彩之始”,但此说并未引起国人重视。加之民国年间政局动荡、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大量不被国人、专家认知的国宝被当成“假货”、“膺品”,以低廉的价格流出了国门。其中元“至正十一年青花云龙象耳瓶”(国宝)一对就被英国人“捡了漏”,至今展示在大英博物馆里,成了“至正型”元青花的标准器。
3.数年前国内有收藏家收藏到一些元代堆绘戗金五色花瓷器珍品,出于爱国之心,想把这些国宝转让给北京某博物院。但某些专家不敢相信元代能生产出这么精美的器物,借缺乏考古与传世品对照,婉言拒收,最终这批十分精美稀罕的元皇家用瓷—“戗金五色花器”流失到了香港。后来,原上海博物馆馆长汪正庆先生一行到香港考察,发现了这批流散到外面的稀世之宝。经认真研究、多次与藏家协商,最终以重金收回了这批国宝,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内府瓷戗金五色花图例如下:
红地杂宝花卉纹兽耳扁瓶
红地龟背鱼藻纹壶
2004年上海博物馆张东先生在《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辑上介绍了“上博”这批元代“卵白釉堆花五彩戗金瓷器”,题为《景德镇窑元代卵白釉堆花加彩贴金瓷器》,对明清陶瓷著作中提到的元代枢府窑生产的“戗金五色花”、提供了一种新的物证资料,对古陶瓷学术界简单地认为枢府瓷只是一种单纯“卵白釉”器的保守认识提出了挑战,拓宽了人们对枢府窑(御土窑)产品的认识和研究,使国人大开眼界。但是,张东先生所论述的仅仅只是“戗金.五色花”中的一种卵白釉加彩瓷而矣,存在孤陋寡闻,并不全面。在此,本典加以大量補充、修正,还其历史物证的真相。
五、新发现的戗金五色花品种
随着考古不断的深人与收藏的不断丰富,发现枢府、內府瓷不仅仅只是“色白”的小足印花器或是大足素面器,也不仅仅只是一种“卵白釉堆花加彩加金”器,而是多种底色的加金五彩瓷,其精美性、完整性、特殊性、多彩性及数量,非“上博”所藏之能与民藏之物相比,已突破了数百件之多。打破了文博体制内某些人喧称这类“专供皇家御用的高档戗金五色花瓷器,存世器物不足10件”的狭隘奇谈怪论。
经十多年的社会调查,新发现元代枢府、内府瓷加金五彩藏于民间的品种,除有单色釉的白瓷外,还有十多类彩瓷:(1)卵白釉底戗金五色花器;(2)蓝釉底戗金五色花器;(3)红秞底戗金五色花器;(4)黄釉底戗金五色花器;(5)胭脂红戗金五色花器;(6)绿釉底戗金五色花器;(7)酱釉底(又称紫金釉)戗金五色花器;(8)青黑釉底戗金五色花器;(9)窑变釉(雪青色)底戗金五色花器;(10)蓝釉底戗金五色花器;(11)釉下青花加釉上戗金五色花相结合的器物。其彩器造型多种多样,大件小件均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瓷类物证,足可以修正、補充旧文献与今日“文博”界,对元官瓷的偏颇认识,而重现大元彩瓷的无比辉煌!
综观枢府窑、内府五彩器,大致可分为,一类是受宋金时,山西珐华彩工艺影响,而派生发展的堆边凸紋“戗金.五色花”;二类是受宋.金时,磁州窑红绿彩,宋定三彩等影响发展而来刻划堆花珐琅加金彩噐;三是受钧窑影响而耒红釉五彩加金噐;四类是受磁州窑宋青花、青花五彩影响,发展而来的釉下元青花加釉上五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加金器。这些彩瓷类的承继、发展、创新,已构成了彩瓷汇萃,美丽无比的百花园。
六、五彩瓷主要的化学成份与配制
高温釉彩、低温釉彩的发色剂,其主要化学成份为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铜、铁、钴、锰等金属盐类。这些混合氧化物溶合在釉料中,烧造时如果窑温与时间掌握得好,就能呈现出红、绿、青、蓝、紫、黄等美丽的颜色。在古代文献中,彩料的配制是用铅粉、焰硝、青矾、黛赭石、黑铅、松香、白炭、金箔、古铜等材料。用石末、铅粉入矾红少许成黄色。用铅粉、石末入铜花为绿色。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色,翠色则以京翠为上,广翠次之。
●内府瓷戗金五色花图例如下:
绿釉地百花双耳带盖瓶
釉上五彩是在已烧好的釉瓷器上,用红、黄、绿、蓝、紫等三种以上的彩料按图案花纹饰于器上,工艺有堆边五彩、有堆边填五彩、有笔绘涂五彩、有五彩加金等,古代统称之为“五色花”。绘饰后,再次入彩炉中(600度-800度)焙烤而成。五彩的特点是色彩丰富,犹如百花园中的鲜花一样绚丽多彩。
七、戗金五色花瓷器工艺
戗金五色花,是指用多种颜色材料相结合,在瓷器上进行堆边绘成凸起的纹饰,并在凸边凹饰中局部加以戗金、贴金。戗金源于漆器,又有镂金、贴金,后来才移植到瓷器上。金银彩在唐代已经使用于陶瓷装饰,相继五代、宋、辽、金时期,北方一些名窑特殊产品上,也有金、银花彩裝饰。元代,为适应宫廷、皇親国戚、官府等的奢华需求,更为发展。
(一)戗金五色花与珐华彩的区别
戗金五色花器是使用高温瓷胎为体,绘制工艺是在不同色底的完整器上根据不同的画面要求,采用不同色料的线条堆绘构图,并重用明亮的金色、白色为特征;并在主题纹饰或是辅助纹饰内局部加金,金色与白色能起到醒目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能增强画面亮丽质感,从而更能体现元蒙“黄金家族”追求的宫廷艺术之气质。绘制堆花五彩戗金器的技法犹如国画“简笔白描”局部点彩技法,画意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一种“心灵化”的线性美艺术品。器物外观尤如凸线性浮雕的金、银,玉器一样,具有立体感,更显得概括精辟、空灵大气、富丽高雅,艺术价值极高。其工艺特征与珐华彩相仿,只是戗金五色花器采用多种色料堆绘不同的纹饰,再局部戗金;而珐华彩堆花只是用一种极细的白瓷泥凸堆整器图案,然后在不同纹饰内,填以不同之色料,纹饰以外的底子用统一的色调,如蓝底、绿底、黄色等,形成“花与底色不一”,也是二次入彩炉中低温烘烤而成。珐华彩的绘画技法,采用堆边凸饰工艺,也如同中国绘画中“简笔勾勒,平涂重彩画”一样装饰,罕见戗金、涂金噐。
戗金五色花和珐华彩器,在元瓷中犹如一对孪生姊妹,但“命运”各不相同,故等级也不一样,但都被古人赋予了最美妙而确切的称谓:“戗金五色花”与“五色花珐华彩”!“五色花”,即五彩之意。今人别出心裁称之为什么”堆花立粉”或是“沥线加彩丶沥粉挂彩”,真不如古人所称“戗金.五色花”与“五色花珐华彩”美妙、确切动听。这两种釉上堆边彩绘工艺瓷,是元代“镇窑”承继山西珐华彩工艺,再创烧的瓷胎器。
●珐华彩瓷图例如下:
蓝釉地龙纹兽耳大罐
蓝釉地龙纹八棱型瓶
蓝釉地鱼藻纹带盖梅瓶
需要说明的是近代有些陶瓷典藉载:“珐华萌芽于元代,盛行于明代”,这种提法有违历史。亊实上,在金代就出现了山西陶胎珐华噐,已是不争的亊实。元代,景德镇窑再承继金时,创烧了瓷胎珐华彩。现今,较多的“镇”元珐华彩噐流散在民间被收藏,其中有枢府款、博陵第款、幕府款、内府款的珐华彩噐,最精美,最具代表性。
(二)“珐琅”彩基本成分与命名
珐琅是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类物质。中国人习惯将附在陶瓷胎表面的称“釉”(或叫“釉彩”),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或叫彩色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如,金银嵌珐琅或是铜胎珐琅…)。珐琅一词,又称“佛郎”、“法蓝”等,是外来语音的译词。源于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约在唐代至元代时波斯珐琅器已大量传入我国,“珐琅”一词也隨之深深地留在了中国。
珐琅彩料的化学属性为琉璃类,也可以叫琉璃彩、料彩。英文为“Paste”,外国称为“珐琅”,属于铅琉璃类。我国自东周以后铅琉璃已烧制成功。是一种不透明或半透明的早期琉璃质混合物,往往被做成一种自然宝石的替代品。唐、宋、元时期琉璃彩的应用更为发展,唐代法门寺地官出土了精美绝伦的“枫叶纹描金釉彩琉璃”器。《景德镇陶录》卷十中记载:“镇在唐代陶瓷之外,又有琉璃窑,为市埠桥盛姓所业”,当时琉璃有绿、蓝、黄、赭、白等颜色。宋金、元时代北方的山西一带也盛行。山西晋南烧造的低温陶制珐花器(琉璃器)当时也很有名。这种工艺在元代被景德镇承继与发展,利用高温烧造出了白瓷胎上加堆彩的创新的珐华噐,与戗金五色花噐。
●内府瓷戗金五色花图例如下:
蓝釉地仙道人物带盖梅瓶
蓝釉地水浒故事图蒜头瓶
元蒙定都京城后,元政府非常重视琉璃彩的发展。《元史》记载,1276年曾设制大都四窑造素琉璃砖瓦,设有专门的“琉璃局”。1983年在北京海淀区公主坟发现了元代白琉璃窑址,解开了元代琉璃窑之谜。琉璃窑除烧宫廷官府用的建筑材料外,也烧造礼佛尊道供器,如香炉、香亭、神龛、牌坊、宝灯、宝塔等,所用蓝、黄、绿、紫、白等色料均艳丽悦目,帝王用的白瓷琉璃堆花龙床显然就是”琉璃局”与“浮粱瓷局”共同完成的。由此可以推测:戗金五色花器应该是先在枢府窑(或称御土窑)烧造素器,然后再送到皇家琉璃窑进行五彩纹饰加工。否则不好解释为何考古不见其踪影。可能这种特殊五色花戗金工艺是秘密进行的,其窑址在何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研究。总之,元代“戗金五色花”瓷器(珐琅器),是世界瓷业中独有的一朵奇葩,它比清代瓷胎堆画珐琅要早几百年,它的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将会引起后人的重视与震惊。
(三)卵白釉工艺
枢府瓷使用的釉料为上等的“釉果加釉灰”炼制而成。从实物中我们观察到其杂质很少,釉质细腻、滋润,有一种油润的厚实感。卵白釉是元蒙官用器中常用的釉料,现代科学测试该料含钙量较低,约在5%左右;而含钾、钠成份比影青釉(青白釉)类的成份要高,是从影青釉(青白釉)发展演进而来。青白釉由于含铁量在l%左右,在不同的窑温中,即氧化还原过程中可以发出色差不一的釉色,有的白中闪青,有的青中泛白。这一现象在卵白釉中也存在,卵白釉从本质上来讲属于“石灰碱釉”,可以看作是影青釉(青白釉)的延伸。卵白釉厚实,高温中粘度较大,流淌较缓,烧成范围较广,釉面一般少有裂变开片现象,而影青釉(青白釉)釉面相对要薄,天长日久有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片纹现象,光泽度较卵白釉器要强。元代早期卵白釉因含铁量较高,烧成后釉色白中闪青的色调明显,至中晚期釉中含铁量逐步减少,釉色也趋于较白。
●枢府瓷戗金五色花图例如下:
卵白釉地神兽纹花觚
(四)枢府、内府瓷工艺
1.胎质与造型工艺
该类瓷器的胎泥白埴而细腻,是当时景德镇地区最好的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配制。元代孔齐《至正直记》有载:“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器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不敢私也。或有贡余土作盘、孟、碗、碟、壶、注、杯、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与难得佳者,今货者皆别土也,虽薄而垩口耳。”瓷器制作前,要经过陈腐炼泥。制作时采用托印坯与刮胎相结合,分段成型、泥接成器的方法。坯器成型后,必须经利坯、修胎、补水、防燥等工艺,最后用柴窑烧制成器。大型器物多为厚胎重器。如瓶、罐、尊、觚等的制作,有的为五段四接成型,有的四段三接成器,器底部另接。特殊的器物如香炉、八棱葫芦瓶、八棱带盖罐等接段还更多。盘、碗、杯类小件器,体轻薄而细润,采用托坯模制成型,泥接成器,有的为三段两接镶底器,有的为两段一接,泥接成器的工艺。例如,从高足杯把柄内,可看到杯与把柄泥接成器的痕迹。多数瓶、罐、盘、碗、壶等,器底部都留有修胎利坯的跳刀痕、旋胚修底的同心圆痕、刮胎痕。器足端平切斜削,除去多釉。有的器物底粘釉清除不尽,留有少许釉斑,器内与足底多不施釉,显得自然随意。器物整体外光洁,内粗犷,器壁内可见旋胚痕修胎与泥接痕。整器重心稳当、比例协调、线条优美。加金五彩的枢府、内府等官用瓷,由于其特殊性,实属宫廷、官府内控物,也不作为外销商品,很少流出國外,人们也很少知知。现今,由于诸多的社会原因,以窑藏、墓葬出土,流散在民间而被民众保护收藏。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亊。
2.主要器型
戗金五色花枢府瓷的主要器型有:凤首扁壶、盘口瓶、直口瓶、花口瓶、玉壶春瓶、长型扁方瓶、八棱玉壶春瓶、八棱梅瓶、八棱葫芦瓶、葫芦瓶、葫芦型执、壶梅瓶(与带盖梅瓶)、扁壶瓶、带盖梨形执壶、八棱执壶、长颈蒜头瓶、香炉、爵杯、高足杯、高足台盘、碗、盘、花觚、洗、布袋形瓷枕、直口罐、兽钮盖罐、荷叶盖罐、八棱罐、六方罐,兽耳罐、高颈罐等。以瓶耳分有:有摩羯衔环耳瓶、兽头象耳瓶、S型耳瓶、变形扁方兽耳瓶、兽铺首衔环耳瓶等。器物圈足,分为高圈足、矮圈足、平足三类。器物大小均有。以立件器物为例:大件器有的在30至60公分,更大的在100公分以上;小件器仅有5至10公分左右,如小香炉、小洗、小盒,水注等。大件器多为厚胎重器,小件器玲珑巧致。上述不少器皿中很多的均为元代创制的典型器型。
3.施釉工艺
经研究发现,除卵白釉五色花器外,其他种类的五色花器施釉的方法是先用卵白釉打底,尔后再上一道颜色釉,如红釉、黄釉、蓝釉等。施釉完成后,入窑高温烧制成单色釉瓷器。烧成的瓷器,棱边处或是胎釉结合处,有的露出卵白底色,后人称“灯草边”、“灯草口”,显得色彩变化有层次,浓淡相宜,十分美观大方。这种施釉的技法被后来的明清官窑继用,属于二道底釉工艺。从不少的器物之口内与颈内都能看到卵白釉底色,有的器物内施卵白釉,外面施颜色釉,形成内外有别的施釉情况。
●内府瓷戗金五色花图例如下:
黄地龙纹葫芦八棱瓶
黄地凤纹葫芦瓶
黄地莲花盖瑞兽纹瓶
笔者认为这种露胎工艺并非完全是为了省工、省时、省料,主要的原因是,元瓷胎厚含水量比薄胎瓷较高,内外如均衡施釉,在高温烧造中,水分不容易散发,会形成破釉、变形、崩器;其次是釉色料中或多或少带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作为生活用器会造成对人体安全的危害;其三,露胎虽觉粗俗随意,但可直观到瓷泥质朴之美,也可能是当时有意追求的一种时尚。处于诸多原因,形成了元瓷器内与底足多不上釉,露胎的工艺现象,(当然,也有上釉的情况):这种现象不仅是景德镇窑发生,全国不少窑口烧造的器物,如元磁州窑产品、钧窑、龙泉窑等,都有这种工艺现象,这也为后来鉴定元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五)枢府瓷堆绘技法与烧造工艺
该种工艺是将极细的矿物质颜色料(紫红料、赭黄料、孔雀蓝料、孔雀绿料、白料)加入到一定的釉料中,调成泥状,装入特制带细管的泥囊内,用手挤压泥囊,彩泥从细管内流出,在瓷胎釉上绘制图案,纹饰线条如用笔,有快、慢、转折、顿、挫、粗、细变化,形成凸起的多彩饰组合图。绘制完成待阴干后,加以贴金涂金,再装人匣体内,入彩炉烘烤而成,为二次烧制的釉上彩工艺。内府瓷的绘画工艺主要以阴刻绘画描金堆彩成画,画显得丰满厚实,色彩绚丽,极具观赏性,该两种工艺源于北方窑的珐华五彩工艺,较为复杂,费时费工,技术性强。要做到堆绘娴熟、流畅自如、色彩合谐、绘画简捷传神,实在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烧烤时要掌握好烘烤温度,温度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温度高了彩线易溶化不能成凸线形状,温度低了彩线与釉面又不能相生相合。温度要控制得极佳,实在是不易之事。由于此工艺的复杂性,华贵性,不像单色彩的青花等工艺容易普及推广;故仅限于为宫廷、皇家所服务。随着物换星移、朝代变迁,该种独特的为上层服务的民族工艺,今已销声匿迹,但遗存的古文物仍见证着那段辉煌的瓷业历史。
(六)枢府、内府彩瓷装饰风格与绘画题材
1.装饰风格
该类彩器装饰的风格,主要以堆画、刻划、轧道、堆五彩加金银为饰,采用多层次绘制为主,有的装饰纹饰竟达七、八层以上之多,也有疏简型,空灵的装饰。瓷器采用多种底色,釉上用五彩料加金银彩为饰,华丽醒目,其品种之多,已经涵盖了元代釉上彩瓷的类别,它凸现出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并升华成为皇家、宫廷、官府荣耀的标志,而具典范性。
2.主要的绘画题材有:云龙纹图、云凤纹图、龙凤呈祥图、麒麟图、瑞兽图、鹤寿图、孔雀牡丹图、灵芝长寿图、大菊富贵图、莲池鸳鸯图、鱼藻纹图、白莲杂宝图、鹭鸶荷花图;供祭天地、佛道,礼祭的仙道图、人物故事图、问道图等。
总之,枢府、内府等官款瓷装饰中,出现的各种纹样无论是抽像图,或是具像图的艺术形式,令人震撼,已超越了自然物、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地域,是特殊时代中多民族情感融合的结晶,包含着多种宗教文化神密的元素,也是元蒙帝国上层梦幻中追求的新的精神家园,在世界陶瓷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追其根源,这种工艺的特殊性,始于北宋中期的清凉寺汝窑创烧的戗金五色花堆彩加金饰工艺,而此种工艺的装饰品被视为宫廷祭祀礼仪服务的特殊实用观赏器,民间物证表明,有带“大宋汝窑清凉寺御制”、“奉华”等官款器,是宋代首创开启了素汝瓷再装饰戗金五色花纹饰的新纪元,元代承继为之更光大发展,更加显得奢侈华丽,成为皇家和上层服务的实用经典艺术品。
●北宋戗金五色花物证图例如下:
汝瓷双龙抱乾坤瓶
汝瓷双龙抱乾坤瓶(底款:奉华)
汝瓷三足炉
汝瓷云凤纹葫芦杯口瓶
汝瓷云凤纹葫芦杯口瓶
(底款:大宋汝窑清凉寺御制)
虽然,以往有不少古陶瓷典藉,对元代陶瓷轻描淡写,或是褒貶不一;但是,它集中外瓷文化为一体,以王者的气派,开创了我国民族彩瓷文化工艺的繁荣、发展,所创造的輝煌繁花似锦,将永载史册!
注:该文参考2019年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赵根山专著《元朝.枢府瓷.戗金五色花》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