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们相信,每一个收藏故事,每一个文化思考,都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精神。我们致力于寻找、保护并传承这些丰富的文化记忆,让每一个角落的收藏故事都被听见,让每一份珍贵的文化探索都被尊重。在策划方向上,我们注重独特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邀请民间收藏家分享思想,向历史大胆发问。在《民藏杂谈》栏目,我们希望读者能找到历史的线索,文化的密码,生活的智慧。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与中国网中国民藏频道立场无关。
从鸿山大墓看战国时期瓷器的成熟
陈逸民 陈莺 宁蔓
战国时期生产了许多类似青铜器器型的原始瓷和早期青瓷,有罐、鼎、壶、炉等器型。其实,战国时期,原始瓷和青瓷,烧制的器型远远不止这些,它们有罐、壶、洗、盆、钵、盘、鼎以及各种乐器,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无锡市鸿山考古遗址出土的各种青瓷乐器。
2003年至2005年,考古学家对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 15个土墩中有7个墓葬是战国早期的越国贵族墓,在这7个墓葬中共出土了2000余件随葬器物,许多高等级青瓷礼器、乐器都是首次被发现和确认。在鸿山战国墓出土的近千件青瓷器中,发现了一些高等级的瓷器,它们质地坚硬,胎色发白,釉色泛绿且成玻璃状,厚薄均匀,胎釉结合得相当不错,从它们的胎料、烧制温度和施釉状况来看,其瓷器的成熟程度绝不亚于六朝时期最高等级的青瓷器。特别令人兴奋的是,鸿山墓葬群出土的瓷器中,500余件乐器构成了越国庞大的种类齐全的乐器库,其数量和品类堪比曾侯乙墓,堪称我国音乐史上的空前发现。这些青瓷乐器中有成套的仿中原青铜乐器的编钟、甬钟和石磬,也有越国特有的的錞于、丁宁、铃形器、钮铎、句鑃、钮镈、鼓座等,其中青瓷缶、铎和鼓座为首次发现的越国乐器和乐器部件,这些乐器的出土,不仅是越国音乐考古的空前发现,也是成熟瓷器用途广泛的明证。
另外引起专家们注意的是,鸿山战国大墓发掘出土的青瓷器,其造型、纹饰、釉色与德清地区战国窑址出土的青瓷器,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两者极有可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两者的器型基本一致。鸿山越国贵族墓地出土的原始青瓷各式碗、豆、盘、杯等小件日用器与德清窑所出土的非常一致。碗都有直口、浅弧腹、平底和口微敛、深弧腹、平底几种。豆为喇叭形圈足、上承浅盘。杯均为敛口,最大腹径靠近底部。其次,器型上的装饰纹样相同,都是用水波纹、弦纹或弦纹夹水波纹作装饰。第三,施釉情况也非常一致,都施青黄色釉,釉不及内、外底,器物内满釉。这种状况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德清市博物馆的研究员朱建明先生,对两地出土的战国早期青瓷做了比较研究,他认为:“德清战国窑址生产的原始瓷日用器几乎涵盖了鸿山越墓出土的同类器形。鸿山越墓大量的仿青铜礼乐器器形丰富,质量精美,代表了战国德清原始瓷的最高水平。”[1]而已故的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朱伯谦先生也认为:“经科学测试,江苏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数以百计的礼乐器,‘为战国时期德清一带生产’。”[2]至此,江苏无锡鸿山战国出土瓷器的烧制地点在浙江德清已经成为学界共识。
这也证明,瓷器的成熟使其用途广泛交流广泛。
本节通过出土的实物,从其器型、胎料、烧制工艺、釉面着手,再由相关部门所做的各种科学测试,得出德清地区战国时期的过去被称为原始瓷器的出土器物,它们的透明度、强度、气孔率和吸水率,都和现代概念的瓷器基本一致,其窑炉及窑具的发现也使它们的烧制温度有着设备上的支撑,碳14证实了这些出土物的年代,而鸿山的考古更为这些成熟瓷器的交换和使用提供了物证,这样,我国瓷器的成熟年代应该定为战国是毫无疑义的了。
参考文献
[1]朱建明:《探索中国瓷之源—德清窑》,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P148。
[2]朱伯谦:《序言》,《探索中国瓷之源—德清窑》,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编辑:杨俊康
统筹:庄洪海
校对:刘全海
审核: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