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热点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23年新征集文物史料1103件(套)

发布时间:2023-12-13 10:26:41 | 来源:央广网 | 作者:王姝姝 | 责任编辑:杨俊康

央广网南京12月8日消息(记者王姝姝)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2023年新征文物史料新闻发布会。

现场包括日本上海派遣军报道部、华中方面军特务部木村中佐的《从军日志》,侵华日军《野炮兵第十二联队本部战斗详报》(部分)等在内的重要文物史料入藏纪念馆。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王姝姝摄)

其中,《从军日志》记录时间始于1937年8月16日,结束于1937年12月31日。该日志虽然基本没有前线作战的记录,但记录了上海派遣军报道部、华中方面军特务部开展情报收集及“宣传”等方面的情况。江苏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卫星认为,这本《从军日志》与日军官兵的个人日记不同,是执笔人的职务行为,客观记录了所属部队的主要活动,属于军方文件。通过研究,能够考证出日志记录者木村中佐的身份和履历。这些内容进一步印证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两份美国报纸报道日军“百人斩”暴行。其中,《芝加哥每日论坛》报道中说:“根据《东京日日新闻》今天的报道,两名日本中尉比赛看谁能先杀死100名中国士兵,结果都杀了超过100人,双方打平杀了106人,他们又同意重新比赛杀到150人为止,12月6日是89比78,12月1日是56比26。”杀戮比赛让人触目惊心。江苏省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表示,这些报纸报道了日军侵华期间美国各媒体关于日军在南京等地的暴行,以及西方世界的反应,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物和展陈价值。

重要文物史料(央广网记者王姝姝摄)

日军宪兵文件印证“慰安妇”制度发端。与文件一起发布的还有首次发现的8枚铜质号牌,这些号牌上都标有数字。根据日军“慰安妇”制度管理体系初步判断,这些号牌上的数字应该是“从业妇”号码牌,每一个数字对应着一个“从业妇”。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孟国祥认为,无论是从组织形式还是管理方式来看,该批藏品中体现出的历史信息都可以称为日军“慰安妇”制度的雏形。因此,该批文物和史料对于研究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发端及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保卫战时任教导总队工兵营长的钮先铭之子钮则坚将父亲生前撰写的回忆录捐赠给纪念馆,现场一度哽咽。钮先铭于1937年12月参加南京保卫战,率部守卫光华门。1937年12月12日,他未及撤离南京,先后避难于上元门外的永清寺与城内的鸡鸣寺。他亲历了日军南京大屠杀,还被日军抓为夫役,参加大屠杀遇难者尸体的清理工作。钮则坚说:“父亲对南京大屠杀有刻骨铭心的记忆。1971年,他把在南京沦陷时期潜居8个月的经历写成回忆录。”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王姝姝摄)

纪念馆建馆38年来,始终重视文物史料的征集工作,藏品总量达19.3万件(套)。近年来,纪念馆加大文物史料征集力度,每年都有新的物证发现。截至目前,纪念馆2023年新征集文物史料1103件(套)。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念馆馆长周峰说:“纪念馆深入挖掘藏品史料的史观意义和史实内涵,着力提升南京大屠杀档案作为世界记忆名录的国际传播力,在进一步收藏更多典型文物史料、加强规范化管理和科技保护的同时,强化文物史料的活化利用工作。”

下一步,纪念馆将继续广泛发动海内外友人,积极搜寻线索,努力征集入藏;同时,加强藏品蕴含的史观传播,加大藏品数字化采集,开发更多的藏品利用产品,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历史教育与知识服务,推动文物史料“活起来”;将藏品作为交流载体,用藏品讲述正确的历史观,进一步加强文物史料的专门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并通过展览等多种形式,让文物藏品走出库房,走向公众。


编辑:杨俊康

统筹:庄洪海

校对:刘全海

审核: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