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们相信,每一个收藏故事,每一个文化思考,都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精神。我们致力于寻找、保护并传承这些丰富的文化记忆,让每一个角落的收藏故事都被听见,让每一份珍贵的文化探索都被尊重。在策划方向上,我们注重独特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邀请民间收藏家分享思想,向历史大胆发问。在《民藏杂谈》栏目,我们希望读者能找到历史的线索,文化的密码,生活的智慧。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与中国网中国民藏频道立场无关。
供春紫砂壶鉴藏举粹
韩书茂
2020年9月我们在《文物鉴定与鉴赏》第18期刊文《探幽发微金沙寺》,从翔实的文献资料、完整的实物链接、先进的检测工具、科学的鉴定方法四大支撑出发,正面回答了金沙寺僧“人记其名,壶见真器”这一研究了400年的紫砂难题,第一次为人们揭开了金沙寺僧六方僧帽壶的神秘面纱。
顺理成章,接下来,我们再从两把现存供春龙带壶、圆鼓壶入手,探讨供春紫砂壶的师承、调砂、成型、刻款之工艺特征和作品风格。
供春(1488一1566年)明弘治、正德、嘉靖年间宜兴人。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家僮。吴颐山读书宜兴金沙寺(今宜兴湖滏镇),供春"给使之暇",发觉金沙寺僧制壶,便"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制成"栗色闇闇如古金铁"的紫砂壶。供春壶现在存世罕见,见于著录的有"树瘿壶"(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六瓣圆囊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且普通观众不能上手,无法读知两壶全貌。
(一)
供春龙带壶(图一),高10.8㎝,宽18.5㎝,泥料褐紫,掺以金砂颗粒。圆形鼓腹,平底,独孔,扁流上弯如鸭咀,由口沿经肩、腹向下铺饰龙带,带面凸起,棱线分明,立体感很强。内壁有"细麻布纹"(图二),不同于金沙寺僧六方僧帽壶之"粗麻布纹",为弘治至万历年间阴晾铺垫工艺特征。底以单刀法刻篆书款"供春"(图三),结字匀整,刀法猛劲,线条委婉遒拔。60倍放大镜下,见“风化"现象明显。整器端庄大方,俊朗疏秀,抚之温润如玉。香港茶具文物馆藏有一把时大彬制龙带壶(图四),形制与此壶相仿,其壶底刻有"大彬仿供春式"六字楷书款。可知供春确曾制作龙带壶,且时大彬承其制式,并予以仿制。这两把紫砂壶,我们可以互为参照,从中看出递承关系。
(二)
供春圆鼓壶(图五),高10㎝,宽16.6㎝,泥料栗褐,掺以黑色砂粒,腹部中鼓,上下收束。耳把,独孔,短流,流根留兜,显然从金沙寺僧六方僧帽壶流根起兜承袭而来。盖上之钮,以手捏圆条,两端截去,弯作桥形粘在盖上,简朴实用,且轻盈灵秀。平底,以单方法刻"大明正德八年供春"八字楷书款(图六),结字修短参差,运刀舒展,尤以"春"字撇捺两画,开合自如,刀中见笔,富于魏碑意味,表现了供春紫砂壶浓郁的文人气息。60倍放大镜下,见"风化"现象明显。香港茶具文物馆藏有供春"六瓣圆囊壶",底刻"大明正德八年供春"楷书款,与此壶为同年所制,是为1513年,时26岁作。(参见韩其楼巜中国紫砂茗壶珍赏》P17图2)。
明 •万历•周容在《宜兴瓷壶记》中记载:"余寓阳羡,主人致工于园见。且悉工曰,僧初创,供春得华于土。……是日,主人出时壶二,一提梁卣,二汉觯。"明•万历•周高起则在《阳羡茗壶系》中记载:"予于吴问卿家见时大彬所仿,则刻供春二字。"由此两段记载,我们可以读取以下信息:1、供春从金沙寺僧学得壶艺。2、时大彬仿有供春壶式多种。
供春虽不为紫砂壶开山鼻祖,但是他在紫砂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淮南市委党校中文副教授)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图六
编辑:杨俊康
统筹:庄洪海
校对:刘全海
审核: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