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鉴赏理论

民藏杂谈 | 韩书茂:《双松图》鉴賞

发布时间:2024-06-17 09:30:00 | 来源:中国网 · 中国民藏 | 作者:韩书茂 | 责任编辑:杨俊康


【编者按】


我们相信,每一个收藏故事,每一个文化思考,都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精神。我们致力于寻找、保护并传承这些丰富的文化记忆,让每一个角落的收藏故事都被听见,让每一份珍贵的文化探索都被尊重。在策划方向上,我们注重独特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邀请民间收藏家分享思想,向历史大胆发问。在《民藏杂谈》栏目,我们希望读者能找到历史的线索,文化的密码,生活的智慧。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与中国网中国民藏频道立场无关。


《双松图》鉴賞

一一韩书茂

乾隆皇帝是中国书画史上最为著名的两位书画皇帝之一。受康熙、雍正两位先帝的影响,少年时代的弘历就遍临历代法帖。从《石渠宝笈》著录中看,他临写过王羲之、王献之、李世民、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薛绍彭、吴琚、赵孟頫、董其昌等十数家法帖,尤对王羲之、赵孟頫、董其昌三家用功为勤。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乾隆一万多件书法墨迹,最早能见到的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他的书法临帖作业。1735年,他继位以后,勤政为民,几务之暇,浸淫翰墨。但他始终把为政放在第一位,他在题图诗中写道:"艺林偶涉非为工,玩物诚恐妨于政。"其时入值军机处的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上每晨起,即进膳,膳后,阅部院所事及各督府折子,以次见诸大臣。或一人独见,或数人同见,日必四、五起。……见毕,日加已,皆燕闲时矣。或作书,或作画,而诗尤为常课。"从中可知,乾隆每日已时(今11时)后,理政之余,便以诗书画自娱。如此六十几年下来,直至嘉庆四年仍染翰不辍,形成了二王遗规,颜柳骨架,赵董用笔,皇家气象的乾隆书法。

乾隆绘画稍晚于书法,约十九岁时临摹历代名画。《石渠宝笈》记载,他山水仿燕肃、米芾、方从義、钱选、倪瓒、高克恭、黄公望、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王时敏。人物仿吴道子、李公麟、梁楷。花鸟仿李迪、陈琳、赵孟頫、沈周、唐寅、恽寿平。人马仿韩幹、龚開。梅竹仿苏轼、扬无咎、柯九思、沈周。其时,内府另有西洋画家郎士宁、王致诚作画,乾隆亦时常前往观摩学习。王致诚《致布鲁瓦西亚侯爵》信中说:"我们平时作画的地方,正是和您讲过的那些小殿堂之一。皇帝几乎每天都前往那里观看我的工作,以致于使我无法缺席不到。"乾隆于书画虽为馀事,但一生钟爱,勤于临池,未曾懈怠。他的绘画作品多为水墨,师承有本,法度谨严,构图和谐,以写为画,笔墨之间充溢着帝王的威仪、大度、闲适和从容。

乾隆御笔《仿沈周双松图》,(图一)水墨纸本,纵76.5㎝,横33.5㎝,米黄绢本装池,整版挖裱,履背宽裕,小叶紫檀轴头,风格简括高华。(图二)此图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二)P1119。(图三)、(图四)图中绘交错之双松,老干虬枝,蒼劲挺拔。树冠针叶繁密,蓊郁葱茏。树下有山石坡草,兼皴带写。整个画面,运笔娴熟,墨色丰富,肌理生动,向背分明,富于鲜活的表现力和强烈的立体感。画作左上方署"丁丑新正倣沈周法於長春書屋",(图五)结字端庄,线条圆劲,运笔流走儒雅,与图中双松珠联璧合,遒丽天成。丁丑,1757年,乾隆47岁佳作。署款下钤"乾"、"隆"二宝;轴内分钤"古稀天子"、"筆端造化"、"萬有同春"、"落纸雲烟"、"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衆花勝處松千尺"、"寳笈三编"、"石渠寶笈所藏"计九方御印。清宫藏画,钤印为内府专职臣工掌管,其钤印位置,先后顺序,打拓印泥,皆有严格规制。所钤印蜕,布局合理,中正不偏,印色均匀厚实,鲜明沉着。

此幅画作署款"倣沈周法",实际上除了沈周以外,还借鉴了西洋绘画方法以及自己的审美理想表达和独到的笔墨意趣,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乾隆《双松图》的完整内容。

一直以来,学界对于乾隆书画鉴定的研究是不够的,尤其是对其师承关系的研究语焉不详,而这正是乾隆书画鉴定最初的出发点和立论基石。

image.png

图一

image.png

图二

image.png

图三

image.png

图四

image.png

图五


编辑:杨俊康

统筹:庄洪海

校对:刘全海

审核: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