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鉴赏理论

民藏杂谈 | 韩书茂:《雪霁山行图》鉴赏

发布时间:2024-06-24 13:07:16 | 来源:中国网 · 中国民藏 | 作者:韩书茂 | 责任编辑:杨俊康

【编者按】

我们相信,每一个收藏故事,每一个文化思考,都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精神。我们致力于寻找、保护并传承这些丰富的文化记忆,让每一个角落的收藏故事都被听见,让每一份珍贵的文化探索都被尊重。在策划方向上,我们注重独特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邀请民间收藏家分享思想,向历史大胆发问。在《民藏杂谈》栏目,我们希望读者能找到历史的线索,文化的密码,生活的智慧。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与中国网中国民藏频道立场无关。

《雪霁山行图》鉴赏

韩书茂

中国画中的山水从人物画的背景陪衬演变为画家表现的主要对象,改变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旧格局,先见于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图一)其以俯瞰的视角,准确地把握远山与近水,人物与林木等各种景物之间的比例关系,青绿重彩着山,泥金描绘坡线,赭石填染树干,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唐-僧彦悰《后画录》称其"远近山川,咫尺千里",良非虚誉。

展子虔之后,将青绿山水进一步推演发展的是唐代李思训。李思训(公元653至716年),陕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官至右武卫大将军。他师法展子虔,在构图、用笔、意境营造上多为新格,画风为之一变。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他"格品高奇,山水绝妙,……国朝山水第一。"董其昌更是将李思训推为"北宗之祖",影响后世画坛千余年。

李思训《雪霁山行图》,(图二)绢本,纵67㎝,横40㎝,日本装裱。画作采用高远和深远二法,改展子虔《游春图》横式布局为纵向取势。画家绘雪后群山,细笔勾线,青绿填彩,又以白粉点染林木。远处,高山耸立,重峦叠嶂,气象雄阔。近景有茅屋数间,以赭石敷色。树木枝桠交错,苍劲遒扎。高士山行,渔夫放舟,牧童趣话,群牛觅食,俨然一个桃源世界。(图三)、(图四)图之左下方署“李思训”三字楷书款,(图五)承二王遗风,体态修长,结字萧散,用笔松活,清逸洒脱。《宣和画谱》卷第十“李思训”条记载:“天宝中,明皇召思训画大同殿壁兼掩障,夜闻有水声,而明皇谓思训通神之佳手。讵非技进乎道,而不为富贵所埋没,则何能得此荒远闲暇之趣耶?”荒远闲暇,正是对李思训此幅画作意境、风格的准确概括。

这幅画作上方正中钤"天章阁寶"朱文印,(图六)为蜜制朱砂印泥,颜色暗紫。北宋真宗四年建天章阁,次年成。南渡时,在临安复建天章阁,收藏皇家图籍、书画。右上方钤“神品"朱文印,1.1×2.4㎝,明代嘉靖、万历年间项元汴鉴藏印,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1110,第92号印。左下一,钤"鐡城劉泉家藏"朱文印,刘泉,福建铁城(邵武)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鉴藏家。左下二,钤"潘氏季彤家藏"朱文印,2.5x2.5㎝,潘正炜,广东番禺人,清代道光、咸丰年间鉴藏家,著有《听帆楼书画记》,印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P1462,第17号印。

此幅画作这种纵向"山行图"样式后来一直为历代画家所承袭,成为一种经典样式。千年以来,无论宋元明清还是现当代画家,在画纵向山水时,都不能脱离这种样式的基本格局。

除了构图上的纵向取势,布局上的深远推进之外,此幅画作在用笔上的一个重要拓展,就是以铁丝一般长短、曲直、顺逆、聚散的皴线表现山体的纹理和质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中第一次皴法的出现,虽然它还处于探索阶段,却为五代荆浩、關仝皴法成熟发展起到了开山铺路的作用。由于李思训在中国山水画早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幅《雪霁山行图》在纵向构图样式、皴法运用和荒远意境营造三个方面都具有开创性的示范和探索意义。

image.png

图一

image.png

图二

image.png

图三

image.png

图四

image.png

图五

image.png

图六


编辑:杨俊康

统筹:庄洪海

校对:刘全海

审核: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