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鉴赏理论

民藏杂谈 | 关仝《秋山行旅图》鉴赏

发布时间:2024-07-24 10:14:12 | 来源:中国网 · 中国民藏 | 作者:韩书茂 | 责任编辑:杨俊康

【编者按】

我们相信,每一个收藏故事,每一个文化思考,都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精神。我们致力于寻找、保护并传承这些丰富的文化记忆,让每一个角落的收藏故事都被听见,让每一份珍贵的文化探索都被尊重。在策划方向上,我们注重独特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邀请民间收藏家分享思想,向历史大胆发问。在《民藏杂谈》栏目,我们希望读者能找到历史的线索,文化的密码,生活的智慧。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与中国网中国民藏频道立场无关,藏品真赝请读者自辨。

关仝《秋山行旅图》鉴赏

——韩书茂

中国山水画自隋代展子虔开创青绿山水,至唐代李思训发扬光大,再到王维开辟水墨山水新派,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五代时期,荆浩与关仝深入太行山脉,描绘关陕一带峰峦崖壁,以景物壮阔、笔墨雄健,成就“开图千里”之境,终将中国水墨山水画推向高度成熟的阶段,稳固确立了山水画作为独立画种的地位。

关仝(约公元907—960年),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荆浩山水画法的忠实继承者,活跃于五代末至北宋初。他年轻时便潜心研究荆浩画法,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后期则致力于观察自然,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之景,“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在荆浩的基础上更有所超越。

关仝的《秋山行旅图》,以绢为底(图一),尺寸为158厘米×51厘米,采用中蓝色花绫装裱,黄色花绫隔水,装饰有两条惊燕图案,覆背宽裕,海黄木轴头,整体风格简约而高雅。

画面中,高山峻岭巍峨耸立,山势险峻,仿佛刀削斧劈而成。山腰处楼宇亭阁错落有致(图二)。一水两岸之间,溪桥之上,担夫穿梭,清流潺潺。近景处,老树枯枝苍劲有力(图三)。崎岖山径上,骏马嘶鸣,武士挥鞭(图四),在秋意萧瑟中展现一片生机。画家运用水破墨技法,粗笔细描,结合芝麻皴、小披麻皴、蚯蚓皴、卷云皴等,以及墨色丰富的擦染手法(图五),细腻表现山体纹理、凹凸与光影。尤其是大面积的留白,虚实相生,展现了北方山石的坚硬与厚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山头密集的点苔,表现灌木丛草,笔触自由奔放,变化万千(图六),后为北宋范宽所借鉴。林木以浓墨勾勒,枝桠交错,形似鹿角蟹爪,成为后世画树的标准。画中楼阁人马,出自同时期画家胡翼之手,其精细勾勒,界画技艺精湛,人马栩栩如生,与关仝山水相得益彰。

《宣和画谱》卷十“关仝”条目记载:“关仝在人物描绘方面并非擅长,但在山水画中的人物,常求胡翼为之。因此,关仝的画作中村堡桥梁等细节丰富,而胡翼也因此得以名垂千古。”能在一幅画中欣赏到两位五代画坛巨匠的杰作,实属难得。

画作右下方署“关仝”二字(图七),楷书字体端庄,笔画遒劲秀丽,颇有欧柳遗风。

此作曾为清初文学家王士祯所藏,上有“阮亭”朱文印(图八)。王士祯(1634—1711年),号阮亭,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淄博市桓台县)人,康熙四十三年进士,曾任刑部尚书,是诗词理论家,主张“神韵说”。之后进入清宫内府,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七方御藏印。清光绪、宣统年间为汪士元收藏,钤有“王向叔藏”朱文印。汪士元,江苏盱眙人,著名收藏家。近现代为徐邦达所藏,钤有“徐邦达珍赏印”,朱文。徐邦达,浙江海宁人,书画家、鉴赏家,自幼广泛接触历代名画,十四岁起跟随赵时棡学习古书画鉴定,后拜海上书画家、鉴赏家吴湖帆为师,绘画与鉴定技艺日益精进。1950年加入国家文物局,从事书画鉴定工作,1978年起受命征集古代书画,历时八年,著有《古书画鉴定概论》、《重编清宫旧藏书画目录》。此幅画作上的徐邦达鉴藏印,对于确认作品真伪具有重要价值。

画作材质为五代时期的双径单纬织绢,质地细腻均匀,历经千年而不损。由于历史上的多次揭裱,40倍放大镜下可见墨色与印泥有筛漏现象,且随年代增长而逐渐加剧。其中,王士祯“阮亭”印年代最久,印色暗红浅淡,筛漏明显。而“徐邦达珍赏印”则年代最近,印蜕鲜明,无筛漏迹象。

荆浩与关仝创立并发展的全景式构图与成熟运用的笔墨皴法,展现出“开图千里”的宏大景象,成为中国山水画后世学习的典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

image.png

图一

image.png

图二

image.png

图三

image.png

图四

image.png

图五

image.png

图六

image.png

图七

image.png

图八


编辑:杨俊康

统筹:庄洪海

校对:刘全海

审核: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