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介绍

农耕文明与货币文化的交融——刀耕火种“东周”空首布

发布时间:2024-07-25 16:43:31 | 来源:中国网 · 中国民藏 | 作者:岳希鹏 | 责任编辑:杨俊康

【编者按】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收藏者们已经由单纯的“收藏”转变为“研究”。他们个人的习得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观察视角。本栏目致力于记录这些民间收藏者的故事,展示他们如何通过收藏品进入文化探索的世界。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读者了解到,收藏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感悟。希望这个栏目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对中国民间收藏业态的关注。同时,我们也郑重提醒,栏目文章仅作为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内容呈现,藏品真赝请读者自辨。

农耕文明与货币文化的交融——

刀耕火种“东周”空首布

岳希鹏

空首布:从农具到货币的演变

空首布是中国早期的金属铸币,其形状源于古代的青铜农具铲和镈。在《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诗句:“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其中的“覃耜”即是指当时的铲和镈这类劳动工具。随着商周时期的生产力发展,青铜铸造业逐渐兴起,金属实物货币随之诞生。

在殷商时期,黄河流域的人口密集区农业发达,铲和镈是重要的农具。当时,商品交换主要依靠“以贝易物”的方式,使用原始的贝壳作为交换媒介。因此,许多与价值相关的汉字含有“贝”字偏旁,如“贵”“贱”“财”等。然而,随着经济活动的扩大,携带大量贝壳变得不便,加之贝壳资源有限,这促使人们开始使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具——铲和镈作为交换媒介。这些工具虽然还不是真正的货币,但却承担起了工具和价值衡量双重角色,成为金属货币的雏形。因此,早期的空首布模仿了铲和镈的形状,通常体型较大。

空首布的演变与特点

到了春秋中后期,商业活动空前繁荣,商人地位提升,各国统治者也开始参与到铸币事业中。为了便于交易,他们铸造带有铭文的空首布,这些铭文记录地名和重量,方便人们在贸易中使用。空首布按其形状可分为耸肩尖足、平肩弧足和斜肩弧足等多种类型。

“东周”空首布鉴赏

下面,我们来鉴赏一枚极具代表性的空首布——耸肩掐腰尖足“东周”空首布。这枚空首布源自金属农具镈的造型,布首为方形,中空设计,顶部有一个用于固定木柄的小孔。其独特的双角设计有助于在耕作时拨开杂草,提高效率。这枚空首布高149毫米,两足宽70毫米,重83克,正面刻有“东周”二字的大篆体铭文。

image.png

从整体来看,这枚空首布形似一个站在田间的管理者,威武雄壮。铸币工艺精细,线条匀称流畅,表面和背面都铸有加强筋,不仅美观而且坚固。铭文“东周”对称排列于币面中央,如同佩戴在人身前的徽章,展现出威严庄重的气息。背面铸有六种象征自然元素的纹饰符号,即“日”“月”“山”“水”“土”“木”,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敬之情。

image.png

通过100倍微观镜观察,可以看到锈迹由内而外自然生长。此枚“东周”空首布不仅是古代货币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是农耕文明与货币文化交融的典范之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使之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编辑:杨俊康

统筹:庄洪海

校对:刘全海

审核: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