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收藏者们已经由单纯的“收藏”转变为“研究”。他们个人的习得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观察视角。本栏目致力于记录这些民间收藏者的故事,展示他们如何通过收藏品进入文化探索的世界。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读者了解到,收藏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感悟。期盼这个栏目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对中国民间收藏业态的关注。同时,我们也郑重提醒,栏目文章仅作为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内容呈现,藏品真赝请读者自辨。
桥足布币:战国时期的货币艺术
岳希鹏
桥足布币,战国时期实首布币的一种,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历史价值而著称。这种货币通常以“釿”或“寽”(锊的简写)作为价值单位,主要流通于战国早期和中期。其设计特征为平首、方肩或圆肩,双足之间以弧裆相连,形似拱桥,因此得名“桥足布”。桥足布币有多种规格,包括二釿、一釿、半釿、寽(锊)等。
梁系桥足布币,是桥足布币中的一种特殊类别,其币文上的“梁”字代表地名,即大梁,今天的河南开封。例如,《梁半釿》、《梁一釿》、《梁二釿》、《梁充釿当寽》等,均属于梁系桥足布。在古代,"銖"和"寽"是重量单位,用于表示货币的价值。以《梁充釿五十二当寽》为例,在度量衡尚未统一的当时,这表示52个梁充釿布币的价值相当于一寽(锊),而寽的重量大约在1500克左右。梁系桥足布因其发行地域较小,遗存数量有限,成为战国时期“布”币中的珍稀品种之一。
在战国时期,青铜(古称吉金)是铸造货币的主要材料,这些货币构成了当时流通货币的主体。除了青铜,还有金银布币、玉布币等珍贵材料制成的货币,通常用于特殊场合,如镇库、纪念、祭祀、装饰、礼仪、奖励等,具有非凡的意义。当时的金币并非纯金,而是在铸造过程中加入了金元素的青铜合金币,含有一定比例的金成分。
战国时期梁系桥足布币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公元前424年,当时魏文侯继位,通过一系列改革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为避秦国锋芒,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据文献记载,惠王六年四月甲寅,魏国迁都至大梁,并在此后被称为梁。在金文中,梁系桥足布币的铭文有“梁充釿五十二尚锊”、“梁充釿金尚锊”、“梁半尚二金尚锊”等,表明梁(魏)币有三种不同的等级和重量。
以下是一组梁系桥足布币的赏析:
《梁半釿》:币高43毫米,重15.3克。
《梁一釿》:币高55毫米,重17.8克。
《梁二釿》:币高63毫米,重35克。
《梁充釿当锊》:币高51毫米,重19.5克。
《梁充釿五十当锊》:币高53毫米,重19.8克。
《梁充釿五十一当锊》:币高52.8毫米,重19克。
《梁充釿五十二当锊》:币高51毫米,重18克。
《梁正尙釿当寽》:币高46毫米,重17.8克。
《梁充釿五十二当锊》(金质):币高50.8毫米,足宽32毫米,厚3.5毫米,重31.6克。
《梁充釿五十二当锊》(和田玉质):币高117毫米,足宽77毫米,重119克。
(图片由作者提供,仅作赏析,藏品真赝请读者自辨)
编辑:杨俊康
统筹:庄洪海
校对:刘全海
审核: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