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收藏者们已经由单纯的“收藏”转变为“研究”。他们个人的习得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观察视角。本栏目致力于记录这些民间收藏者的故事,展示他们如何通过收藏品进入文化探索的世界。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读者了解到,收藏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感悟。期盼这个栏目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对中国民间收藏业态的关注。同时,我们也郑重提醒,栏目文章仅作为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内容呈现,藏品真赝请读者自辨。
桥足布“分布”:古泉名珍,“最小”货币
岳希鹏
桥足布,作为古泉五十名珍之首,不仅是战国早中期魏国的主要流通货币,也是我国先秦货币制度上的一大进步。这种布币由春秋时期的空首布演化而来,其币文同时记载地名、价值和重量,采用“釿”作为货币单位,分为“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币制,因此也被称为“釿布”。例如,桥足布中的“晋阳二釿”“晋阳一釿”“晋半”等。
笔者收藏了一版既不纪地名也不纪值的桥足布“分布”钱样和行用钱。以下是对这些货币的赏析:
铸造背景
公元前424年,魏文侯继位,他任用法家始祖李悝为相,主持变法,实行社会变革。通过一系列改革,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魏国是列国诸侯中率先进行社会变革、废除世卿制、步入封建制的国家。注重依法治国,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实行平籴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魏国的主要通货是平首桥足布,这种货币的币值、大小、重量依次递减,符合子母相权的定义,便于商品交易中的流通使用。
“分布”桥足布
在魏国流通的货币中,有一种珍罕稀少的平首桥足布“分布”,这是目前战国系列布币中最小的币值。这种小币值主要用于商品交换中的找零,体现了文明的进步。样钱和行用钱的存在,说明魏国确实使用了这种小币值的货币,也显示了货币铸造在当时的重要性。“分布”钱的铸造,开创了我国用“分”作为货币单位的先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枚小小的《分布》,是我国先秦货币中的一朵奇葩。
样布:
不透穿,为样钱。在铸钱过程中,为慎重起见,先制作样钱,待监铸官满意后才批量生产。样币型制精整。
行用钱:
布首穿孔已透,便于穿绳使用。钱面地章平整,外廓缘线流畅峻秀。钱首、钱穿、钱文、钱足在钱面布局上符合黄金比例,视觉效果舒适。币体裹馥生坑美绣,蓝绿斑斓,自然天成。钱文“分布”采用古篆书,布光背,180度倒置后自右而左读“分布”,笔画遒劲,流畅隽永。这枚货币以其精美的制作、文字和锈色,清爽靓丽,令人赏心悦目。这种小币值、小形制的平首桥足布存世稀少,是古泉中的珍品。
样布尺寸:高59mm;足宽3mm;重13.2克。
行用布尺寸:高58mm;足宽3mm;重12.4克。
(图片由作者提供,仅作赏析,藏品真赝请读者自辨)
编辑:杨俊康
统筹:庄洪海
校对:刘全海
审核: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