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收藏者们已经由单纯的“收藏”转变为“研究”。他们个人的习得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观察视角。本栏目致力于记录这些民间收藏者的故事,展示他们如何通过收藏品进入文化探索的世界。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读者了解到,收藏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感悟。希望这个栏目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对中国民间收藏业态的关注。同时,我们也郑重提醒,栏目文章仅作为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内容呈现,藏品真赝请读者自辨。
【业者评】
范勇:作者是一位古陶瓷资深鉴藏家。他的这篇文章以民藏中出现的罕见古陶瓷品种,据其老化痕迹和纹饰款识所做出的断代研究,是他的心得体悟。这些古陶瓷都有自然时态老化痕迹。不过,说到断代,则难免见仁见智。作者这篇文章,意在抛砖引玉,引发藏家争鸣,通过不断探索研究,达成共识。
文章选登如下:
我是山东威海民间藏家纪焕章,近几年在民间发现了六款具有特殊纪年款识的唐、宋青花及釉下彩瓷。经精心研究,采用眼学+微观痕迹学+物理材料学综合鉴定方式,找到了其老化痕迹及到代客观可靠证据。
“大唐武德二年造”款青花及釉下青花彩瓷
“武德”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所用年号。有观点认为,“大唐武德二年造”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花及青花彩瓷款识之一。这是一款不应轻易否定的重要瓷器。首先用微观痕迹学鉴定这款瓷器的新老。微观痕迹学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鉴定方式,类似于医学彩超,能够提供肉眼不可见的釉下老化痕迹图像。图 A5-1是在200倍电子显微镜下这款青花瓷器局部显现的釉下破口变色气泡,这种痕迹是长时间自然老化的结果。图A5-2是青花钴料上呈现出类似玻璃窗花的结晶体,这是氧化钴长期经受环境变化,内部化学还原反应生成的结晶体。破口变色气泡和结晶体是两种人工难以干预的釉下老化标志。微观老化痕迹多种多样,但出现以上两种痕迹可以认为这是一款有争议的老旧瓷器。这种釉下老化证据是现代仿制品难以达到的。根据物理材料学原理,从矿物质的使用、烧造效果及绘画等多方面观察,瓷器表面可见初创阶段的原始性标志,如:青花钴料采用早期的“土青料”;画面涂绘无浓淡渲染效果;底胎的提纯技术不成熟出现“砖红”(图A1-4)现象等。再如釉面上的“猪毛孔”“麻子脸”(图A5-3),画面上一粗两细的青花三弦纹等,这些初创性原始特征,在元代之后已不复存在。这与当时矿物原料的加工、烧造技术等工业发展水平有着内在联系,是物理材料的使用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特殊标志。据此可以将这款瓷器的烧造年代定位于唐宋两代。
邢窑“大唐贞观御用”及“盈”款青花及釉里红瓷器
多年前,曾发现过“盈”字款纯白釉瓷器,近几年市场上又连续发现了邢窑“大唐贞观御用”及“盈”字款青花和青花釉里红瓷器。“大唐贞观御用”款识篆体文字规范隽秀,明显由专人在器底统一铭刻,具有官方制式特征,见图B1-7。
“盈”字款识是在器底用硬物划题,字体较自由,见图C1-4。两款瓷器规格都在二十公分左右。器形规整、发色艳丽、简洁灵秀、动感十足。绘画内容多见海水鱼藻、梅竹花卉及星月仙鹤等小巧文雅的题材,可能是后宫所用摆设器。以上两款瓷器老化痕迹肉眼可见图B1-6。
盈字款完整器有馆藏文物参照,新老到代无庸置疑。唐邢窑两款御用瓷器,无论在造型工艺、绘画艺术,还是在“土青钴料”、釉下染料、胎质胎釉等物理材料的提炼使用和烧造技术都达到了白瓷的高水平,在中国瓷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大唐开元二年造”款“经变画”釉下斗彩瓷器
“大唐开元二年造”款瓷器给世人带来了一个发现:历史上仅出现在石窟、古墓、庙宇墙壁上的“壁画(亦称经变画)”,竟然以釉下斗彩的形式出现在这款尘封千年的瓷器上。这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绘画史上罕见的文化现象。特殊的文化现象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所用年号,期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达到了唐代的高峰,史称“开元盛世”。玄宗皇帝笃信佛教,因而宫廷内部对佛教文化的崇拜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一大批以吴道子为代表石窟壁画大师应运而生,其“吴带当风”与“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风格享誉海内外。这种标志性宗教文化,同时出现在宫廷用瓷上是符合当时特定历史背景的。值得注意的是,经变画在墙壁和瓷器上绘画有着本质不同。前者是平面作画,染料丰富多彩,效果富丽堂皇;而后者在瓷器弧面作画,当时耐高温烧造的矿物染料较少,难免色彩单调不够艳丽,创作难度更大。从现有资料看,瓷画内容十分丰富,画面用各类深奥晦涩的符号、图腾和怪诞诡奇的形象图案,有的宣导宗教经典内涵,也不乏描绘人间生活的现实内容,如上层社会的外交、宴会、游猎等,劳动人民农耕、嫁娶、炊事以及歌舞百戏等社会生活。艺术家之奇思妙想,通过“变”的艺术手法驰骋纵横恣意发挥,达到了“昌明精深,精妙非凡”的境界。不仅如此,有的历史传统图案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壁画、帛画中也有发现,证明了瓷器“经变画”与石窟壁画一样,蕴含着广博深厚的世界文化内涵。总之,开元年间同期出现的御瓷经变画与莫高窟壁画,都是享誉海内外的“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宛如同根连理的两朵并蒂莲花,必将在民族及人类历史上并驾齐驱,各显辉煌。
“大宋淳化年制”款青花釉下斗彩瓷器
图E1-1至E1-4是一件“大宋淳化年制”款釉下斗彩山水兽纹三系罐,器型规整呈六棱瓜形。乳浊釉面呈大橘皮状。腹部分别绘悠闲漫步的梅鹿和回首四顾的卧兔,健壮肥硕各具神态。桃形纽盖及口沿绘多道装饰,动物周围有山水、花卉、云朵相伴,颇具雅趣韵味十足,是一件极具代表性的宋初釉下斗彩典型器物。图E2-1至E2-4是一件“大宋淳化年制”款青花釉下斗彩八方画舫人物瓶。器形规整,颈部较长,口沿胎薄,大橘皮纹明显。正面绘装饰华丽的双层画舫,上层两人物远眺赏景;底层两人袖手依栏而坐;舫下用青花和红彩简单点描水波。背面绘山峦花卉装饰。所用青花土青钴料,发色仍然偏灰偏暗,但已略显深浅层次,证明对钴料的提炼及烧造技术较唐代有较大进步。北宋早期青花釉下斗彩瓷器至今实物罕见资料空缺,因此“大宋淳化年制”款瓷器极其稀有,具有追溯本源填补空白的历史研究价值。
“大宋明道元年造”款青花及釉下斗彩瓷器
“明道”是宋代中期仁宗皇帝赵祯启用的第二个年号。这款“大宋明道元年造”青花及釉下彩瓷,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款有明确“元年”款识并有“官样制”特征的瓷器。这款御瓷有更多窑口烧造,呈现门类更加齐全、色彩更加丰富、技术更加完备的特点,尤其是釉下五彩的烧造已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
图F1-1至F1-4是一件极具大宋古韵的青花戟耳盘口双虎瓶。对比唐代同窑口景德镇青花瓷器,此瓶保留了土青料的使用以及砖红挖底和绘画区间的三弦纹等原始特点,同时釉面“猪毛孔”“麻子脸”等瑕疵已消失,釉面显得纯净洁白。土青钴料的发色、绘画艺术等较之唐代有长足进步。诗文、款识已从腹部的较大面积移到了颈肩部,扩大了绘画空间,显现了青花瓷由唐到元的过渡特色。
图F2-1至F2-3是一件风格独具的青花龙柄葫芦形博弈图大执壶,主题绘画为儒道佛三教人物同场弈棋,绘画运用的是单线双勾传统手法,简练而灵动。肩部书李白“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诗句,书画连璧风韵独具。堪称宋代青花瓷的艺术杰作。
图F3-1至F3-4是一件罕见的八方釉下青花斗绿彩双凤葫芦瓶。胎底砖红消失,演变为浓重的火石红,釉汁晶莹肥厚,辅助纹饰的门字形莲瓣图案较之唐代,由简而繁趋近元代。唐代青花彩瓷的原始性只保留了土青料的使用,明显强化了艺术性和观赏性。
图F4-1至F4-4是一件另具特点的釉下斗彩“满池娇”罐。釉下斗彩烧造及绘画已相当成熟,呈现元代多方面的特点。釉下彩料由三彩演变为五彩,肩部花卉的“葫芦尖叶”,近底部的间隔式门字形莲瓣纹,绘画区隔采用两道弦线;胎底由砖红演变为浓重的火石红,这些都记录着青花彩瓷由唐至元的承前启后的演变过程,为宋代釉下斗彩瓷器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证据。
图F5-1至F5-4是一件景德镇八方釉下斗彩人物故事玉壶春瓶,基本上代表了景德镇宋代釉下斗彩的高水平。唐代的砖红胎、“猪毛孔”“麻子脸”及其他绘画等原始特征在这里已不见痕迹。青花仍沿用土青钴料,但发色明显偏青偏蓝。釉下五彩色彩丰富、发色艳丽,与元代非常接近。画面内容丰富饱满,门字形莲瓣内的“火云纹”及颈部蕉叶纹,都从抽象极简演变为丰满具象,增加了观赏性。这件釉下青花五彩玉壶春瓶,为我们研究大宋三百年青花釉下斗彩的发展过程和成就,拓宽了视野扩展了思路,对于恢复宋代青花、彩瓷乃至民族陶瓷发展史的真实面目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论证小结
在尚缺乏统一鉴定标准的情况下,“眼学+微观痕迹学+物理材料学”三结合鉴定方式是可靠的综合鉴定手段之一,其结论与未来高科技鉴定不会相悖。高科技只能提供新老和断代的科学证据,而三结合的综合鉴定手段,对文物品级评定、价值评估等关键环节的作用,是高科技不可取代的。上述具有“官样制”特征的六款唐宋御瓷,出自唐宋不同时期不同窑口,包括青花、青花釉里红以及釉下斗彩,门类各不相同。绘画也各具不可替代的时代特点,形成了唐宋六百年御用青花及彩瓷演变发展的初步脉络;每一款瓷器在这一脉络上都有着无可替代的考古价值。每一件瓷器都是民族及全人类文明创造的历史印记,完成这一脉络的填充及与后续历史的对接,将是一个繁重复杂的研究开发过程;需要相关部门重视、提倡并鼓励体制内专家学者,放下包袱走出围墙,深入民间调查实践;切实保护好民间的珍贵文化遗产;不负祖宗遗产,不负时代担当。
(文章转载时,编者有删改)
编辑:杨俊康
统筹:庄洪海
校对:刘全海
审核: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