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收藏者们已经由单纯的“收藏”转变为“研究”。他们个人的习得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观察视角。本栏目致力于记录这些民间收藏者的故事,展示他们如何通过收藏品进入文化探索的世界。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读者了解到,收藏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感悟。期盼这个栏目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对中国民间收藏业态的关注。同时,我们也郑重提醒,栏目文章仅作为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内容呈现,藏品真赝请读者自辨。
《元代青花瓷器的呈色奥秘》后记-我们对元青花的学习和探索
陈逸民 陈莺
后记
花了数年功夫,我们总算完成了这本小册子。
应该说,关注元青花的研究也有了不少年头,对一直定不下心来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一方面是因为手头还有其他研究在做,另一方面是对元青花瓷器还没有数量上和质量上的深入和精细的研究。这种研究不应该仅仅是书本上的,而应该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更应该是基于实物的理性思索。一切研究都应该建立在对实物的实验基础上,而不应该是就书本的讨论而讨论,更不是对着图片的所谓研究。
在学习前人成果时,十多年来,我们广泛阅读了已经出版的著作和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这种阅读并非漫无目的,而是有选择地挑选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这种成果是建立在实证学的基础之上,而非仅仅就图或书本展开的纯理论的讨论。这些阅读过的前人研究成果,我们已经开列在本书的“参考书籍”中。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看看。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在引用这些著作时,绝大多数是原文照录,有的是引用大意,但都注明了出处。
要感谢前辈学者的研究,没有他们的辛勤耕耘,我们对元青花的研究很可能还处于十分迷蒙的状态之中,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前辈学人为我们做了很好的铺垫,使我们得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当然,对前辈学人的尊重并不等于全盘接受前人的研究心得,限于历史条件,前辈学者的研究还不能具备当今所出现的各种条件,如出土物的增多、科技手段的进步、现代数码技术的出现、信息交流的便捷等等,都使后生小子的探索得到更多的方便,对此,实在要感谢时代的进步。何况,前辈学人的胸襟都是十分宽阔,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不同意见的讨论和争论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因此,我们在本书中,也大胆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光有权威著作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正确把握元青花的成果,我们抓住一切能观看元青花瓷器的机会,在博物馆、展览会、拍卖预展、学术研讨会和个人收藏中较大数量地欣赏了不同类型的元青花瓷器。在允许的情况下,用数码相机拍下她们的倩影,并在电脑上放大阅读,观察它们的细微变化和特征,从而寻找规律性的东西。从300万象素、500万象素、800万象素、1000万象素至1200万象素,相机用了许多,时间却花得更多,照片所提供的信息也越来越清晰。当然,其中也不乏遗撼,早期拍摄的照片因象素较低而图像不太清晰,但因研究的需要而不得不采用,如果因此而对读者的观赏带来不便,实在也是无奈之举。
拍卖现场上放置的“元青花”
隔着玻璃的研究,尽管有数码相机的帮助,还是有不尽人意之处。最爽快的观赏是放在手上的观赏,这种机会是十分难得的。一种途径是在拍卖会的预展上,硬充阔佬观赏拍卖的元青花展品,其中不乏受人冷眼之时;一种途径是观赏个人收藏的元青花瓷器,民间藏家中有不少热心人士,他们的热情实在使人感动,我们因此也看了一些民间的元青花瓷器珍品,限于某些原因,我们在本书中基本没有采用私人的藏品,这是要请民间收藏家谅解的,在以后的元瓷探索中,我们会专门讨论民间收藏的元青花瓷器;第三个途径是上手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瓷器,为此我们走访了不少我国的博物馆,寻求各种帮助。有一些号称收藏元青花瓷器最多的博物馆,对我们的热情嗤之以鼻,诚然,这种态度本身或许说明制度的严格,或许说明市场经济的非规范化。当然,也有态度诚恳的业内人士,他们不把这些人类的瑰宝视作一己的私物,把公权当作私权使用,在他们的热情帮助下,我们终于如愿以偿,上手观赏了一些出土的元青花瓷器。想想许明先生在土耳其和伊朗的经历,我们不禁佩服许明先生的挚着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更被这些博物馆的开放心态而折服。没有这些国内外学者的宽阔胸怀,我们对元青花的研究可能还要处于不断的迷蒙之中,比如对元青花底足火石红的问题,还会迷信没有火石红的元青花一定是仿品的结论。
作者在博物馆观赏元青花瓷器
我们最初的设想是把元青花的诸多问题,比如元青花的器型、纹饰、图案、胎料、窑口、市场等等问题一并展开讨论,这样的讨论将会牵扯不少精力,也是我们目前的学识不能承担的,为了找出元青花研究的突破口,为了不和他人的研究撞车,我们首先选择了“元青花的呈色特征”这个课题展开探索,之所以把书名改成《元青花的呈色奥秘》,这完全是考虑发行市场的需要,绝非我们的哗众取宠之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将把对元青花的探索进行下去。
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不少帮助,在此感谢江建新、丁叙均、邵国田、王刚、刘志一等先生的鼎力相助,感谢应伟达、张帆先生的资助、感谢荆云波、朱春玲、冯博婷在考察中的热心帮助,感谢翟扬、孙菡、王芳、郑均宜、候瑞雯、孙汉卿、张文芳、李从新在资料编辑中的协助,感谢吴伦仲先生以及本书编辑的热忱,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的探索将步履艰难。
愿本书对读者有所帮助。
统筹:庄洪海
校对:刘全海
审核: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