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收藏者们已经由单纯的“收藏”转变为“研究”。他们个人的习得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观察视角。本栏目致力于记录这些民间收藏者的故事,展示他们如何通过收藏品进入文化探索的世界。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读者了解到,收藏不囿于物质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世界的感悟。希望本栏目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对中国民间收藏业态的关注。同时,我们也郑重提醒,栏目文章仅作为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内容呈现,藏品真赝请读者自辨。
气宇轩昂悲鸿马
韩书茂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淮南市委党校中文副教授)
徐悲鸿,1895年生于江苏宜兴。父亲徐达章为当地画家,兼擅诗文、书法、绘画、篆刻。悲鸿七岁随父读书习字,十岁学画,临摹吴友如人物并兼及写生、肖像。1908年,随父赴邻县鬻艺,绘翎毛、花卉、山水、人像,刻印写联,自此以书画谋生,为日后艺术生涯奠基。1915年赴沪,所作《马》获高剑父、高奇峰赞誉,称“虽古之韩幹,无以过也”。次年考入震旦大学,结识康有为并为其画像。1919年,在蔡元培、傅增湘资助下赴法留学,攻油画、素描,常至动物园、马场摹写猛兽骏马。1926年归国,在上海举办个展,引起文化界关注,康有为称其作品“精深华美,隐秀雄奇,独步中国,无以为偶”。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悲鸿以笔为枪,创作《负伤之狮》《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作品,借愚公移山精神激励国人;其间大量描绘骏马形象,成为以绘画礼赞中华民族英勇抗战、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向往光明的鲜明旗帜。
悲鸿之马以西洋马为基础,融西方造型、透视、明暗与中国笔墨于一炉,塑造出高大挺拔、气宇轩昂、雄壮健美的“悲鸿马”经典形象。其与前人画马显著区别有二:一为中西合璧的成功实践;二为强烈个人风格与时代精神的集中表达。
《双马图》(图一)绘高树下两匹骏马长途跋涉后于河边饮水。造型精准,基于扎实素描;粗笔浓墨勾勒躯体,极富骨感;鬃尾以没骨法恣意挥洒,飞白流动,飘逸豪放。左下题款“岂止崎岖行万里,艰难获得一瓢饮”,寓意中国人民历经长期抗战,备尝艰辛,终将赢得光辉胜利。《立马图》(图二)署款“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壬午始寒,悲鸿作于重庆”(图三)。壬午即1942年,中国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题句取自杜甫《秦州杂诗·其五》,寄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之怒吼:在日寇铁蹄下昂首挺胸,前赴后继,“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画中雄骏屹立苍茫大地,英武无匹。悲鸿将西方写实主义与中国写意精神完美结合,并拉长马颈、加宽马蹄,使形象更显挺拔峻朗、坚实有力。此图所用为晚清民国优质宽帘纹宣纸,马颈处墨彩间可见清晰竖向帘纹。彼时青檀皮料充足,纤维绵长,可制宽帘纹纸;建国后青檀皮匮乏,改用草料,纤维短细,帘纹细密,宽帘纹纸遂绝迹,成为鉴定悲鸿马图用纸之一隐秘依据。然悲鸿亦用帘纹较细之纸作画,不可一概而论。
悲鸿马乃特定时代产物,对中国人民而言,兼具审美价值与民族精神双重意义,诚为艺术瑰宝。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通讯协调:庄洪海)